β-咔啉6位胺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和抗菌活性初步研究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β-咔啉生物碱的研究进展 | 第11-32页 |
1.1 β-咔啉生物碱概述 | 第11-24页 |
1.1.1 骆驼蓬中的β-咔啉生物碱 | 第12-13页 |
1.1.2 β-咔啉类生物碱的合成方法概述 | 第13-15页 |
1.1.3 β-咔啉类生物碱的生物活性 | 第15-24页 |
1.2 植物源杀菌剂 | 第24-30页 |
1.2.1 植物源杀菌剂概述 | 第24-25页 |
1.2.2 植物源杀菌剂的作用机理 | 第25-26页 |
1.2.3 中国已登记的植物源杀菌剂 | 第26-30页 |
1.3 论文的设计思路 | 第30-32页 |
1.3.1 选题依据 | 第30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30页 |
1.3.3 研究内容 | 第30-32页 |
第二章 实验部分 | 第32-37页 |
2.1 实验仪器与试剂 | 第32-33页 |
2.1.1 实验仪器 | 第32页 |
2.1.2 主要实验试剂 | 第32-33页 |
2.2 β-咔啉6位胺类衍生物的合成 | 第33-35页 |
2.2.1 化合物V2的合成 | 第34页 |
2.2.2 化合物V3的合成 | 第34页 |
2.2.3 化合物V4的合成 | 第34页 |
2.2.4 化合物V5a-V5m的合成 | 第34页 |
2.2.5 化合物V6a-V6j的合成 | 第34-35页 |
2.3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| 第35页 |
2.4 生物活性测定 | 第35-37页 |
2.4.1 供试植物病原菌 | 第35页 |
2.4.2 培养基的配制 | 第35页 |
2.4.3 抗真菌活性初筛测试 | 第35-36页 |
2.4.4 半数有效浓度EC50的测定 | 第36页 |
2.4.5 目标化合物处理病原真菌的观察 | 第36页 |
2.4.6 活性数据分析 | 第36-37页 |
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| 第37-50页 |
3.1 β-咔啉6位胺类衍生物的合成 | 第37-45页 |
3.2 β-咔啉6位胺类衍生物的抑菌活性 | 第45-50页 |
3.2.1 抗真菌活性初筛测试结果的处理与分析 | 第45页 |
3.2.2 半数有效浓度EC50的测定 | 第45-48页 |
3.2.3 目标化合物处理病菌的显微观察结果 | 第48-50页 |
第四章 讨论 | 第50-51页 |
第五章 结论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7页 |
附录 | 第57-67页 |
致谢 | 第67-68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