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3页 |
Abstract | 第3页 |
引言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黄远生的生平及宪政思想形成过程 | 第6-11页 |
1.1 黄远生的生平 | 第6-8页 |
1.2 黄远生的交友 | 第8-9页 |
1.3 黄远生宪政思想的形成过程 | 第9-11页 |
1.3.1 幼年家庭熏陶 | 第9-10页 |
1.3.2 早年求学的萌芽 | 第10页 |
1.3.3 中期的转变 | 第10-11页 |
1.3.4 后期的成熟实践 | 第11页 |
第二章 黄远生改良主义的民主立宪思想 | 第11-22页 |
2.1 倡导中央集权,反对地方分治制 | 第12-13页 |
2.2 主张政权稳定,反对政局动荡不安 | 第13-14页 |
2.3 拥护共和,反对帝制 | 第14-15页 |
2.4 呼吁司法独立、倡导国家权力 | 第15-18页 |
2.4.1 呼吁司法独立,反对司法干预 | 第15-17页 |
2.4.2 反对个人势力,倡导国家权力 | 第17-18页 |
2.5.新人格、兴民权 | 第18-22页 |
2.5.1 倡导解放思想,独立自尊 | 第18-19页 |
2.5.2 反对游民政治,主张人格独立 | 第19-20页 |
2.5.3 思想解放,平等自由 | 第20-21页 |
2.5.4 实干兴邦,反对空谈 | 第21-22页 |
第三章 黄远生的政党思想 | 第22-28页 |
3.1 反对党争,批判政党乱象 | 第23页 |
3.2 反对超然无党或毁党再造新党 | 第23-25页 |
3.3 两党合并论 | 第25-26页 |
3.4 倡导舆论政治,开启民智 | 第26-27页 |
3.5 重视党魁,纯洁政党成分,吸纳真正人才 | 第27-28页 |
第四章 黄远生宪政思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 | 第28-31页 |
4.1 思想自由与环境桎梏的冲突:《忏悔录》的宪政思想史意义 | 第28-29页 |
4.1.1 忏悔录的解析 | 第28-29页 |
4.1.2 忏悔录的宪政价值 | 第29页 |
4.2 近代党争中独立知识分子的命运:黄远生之死的政治悲剧 | 第29-31页 |
4.2.1 黄远生的政治悲剧 | 第29-30页 |
4.2.2 同一时代不同运命——黄远生、张季鸾运命之分析 | 第30-31页 |
结语 | 第31-3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3-3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35-36页 |
致谢 | 第36-3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