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22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0-13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2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3-20页 |
1.2.1 国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相关研究 | 第14-16页 |
1.2.2 国内大学生就业能力相关研究 | 第16-19页 |
1.2.3 文献述评 | 第19-20页 |
1.3 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20-22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20-21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21-22页 |
第2章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践内涵、结构层次与影响因素 | 第22-30页 |
2.1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践内涵 | 第22-23页 |
2.2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层次 | 第23-25页 |
2.2.1 基础层能力 | 第24页 |
2.2.2 求职层能力 | 第24页 |
2.2.3 发展层能力 | 第24-25页 |
2.3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 | 第25-30页 |
2.3.1 大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动性因素 | 第26-27页 |
2.3.2 高校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体系 | 第27页 |
2.3.3 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和支持 | 第27-28页 |
2.3.4 政府对就业与人才培养的政策导向 | 第28-30页 |
第3章 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异及其归因 | 第30-37页 |
3.1 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异 | 第30-33页 |
3.1.1 大学生的专业基础薄弱 | 第30-31页 |
3.1.2 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 | 第31-32页 |
3.1.3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强 | 第32-33页 |
3.1.4 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薄弱 | 第33页 |
3.2 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存在差异的原因 | 第33-37页 |
3.2.1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单一 | 第33-34页 |
3.2.2 专业和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 | 第34页 |
3.2.3 忽视实践与操作能力培养 | 第34-35页 |
3.2.4 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不力 | 第35-37页 |
第4章 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经验与启示 | 第37-47页 |
4.1 美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 | 第37-41页 |
4.1.1 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塑造大学生能力和品格 | 第38-39页 |
4.1.2 通过社会实践训练大学生社会生存能力 | 第39-40页 |
4.1.3 通过创业教育开发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 | 第40页 |
4.1.4 通过职业发展咨询养成大学生职业发展意识 | 第40-41页 |
4.2 案例分析:堪萨斯州立大学就业能力培养的实践经验 | 第41-44页 |
4.2.1 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培养体系 | 第41-42页 |
4.2.2 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过程管理 | 第42-43页 |
4.2.3 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实践活动体系 | 第43-44页 |
4.3 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实践启示 | 第44-47页 |
4.3.1 积极推进通识教育培养 | 第45页 |
4.3.2 完善职业生涯指导体系 | 第45-46页 |
4.3.3 加强落实社会实践活动 | 第46-47页 |
第5章 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思路与对策 | 第47-57页 |
5.1 大学生自我培养层面:提升主动意识和端正择业心态 | 第47-48页 |
5.1.1 培养就业能力发展的主动意识 | 第47-48页 |
5.1.2 提升综合素质,端正的择业心态 | 第48页 |
5.2 高校培养层面:丰富培养内容和路径 | 第48-53页 |
5.2.1 提高专业和课程设置与就业市场匹配度 | 第49-50页 |
5.2.2 完善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机制 | 第50页 |
5.2.3 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| 第50-52页 |
5.2.4 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| 第52-53页 |
5.3 社会培养层面 :扩大校企合作领域 | 第53-54页 |
5.3.1 校企双方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| 第53-54页 |
5.3.2 校企双方合作“订单式”培养 | 第54页 |
5.4 政府支持层面:建立政策标准和支持体系 | 第54-57页 |
5.4.1 建立就业能力标准与法律规范体系 | 第55页 |
5.4.2 建立大学生就业能力发展支持体系 | 第55-57页 |
结语 | 第57-58页 |
致谢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课题与发表论文情况 | 第65-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