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自动化技术、计算机技术论文--计算技术、计算机技术论文--计算机的应用论文--信息处理(信息加工)论文--文字信息处理论文

基于潜在语义相似的通感隐喻理解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第一章 绪论第13-19页
    1.1 问题的提出第13-14页
    1.2 隐喻的基本理论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概念隐喻理论(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)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概念整合理论(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)第15-16页
    1.3 什么是通感隐喻第16-17页
    1.4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17-18页
    1.5 本文的组织结构第18-19页
第二章 通感隐喻研究进展第19-29页
    2.1 隐喻理解第19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早期方法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基于语义选择限制的方法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方法第21-22页
    2.2 隐喻计算资源第22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词典资源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语料库资源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认知属性资源第24-26页
    2.3 通感隐喻的涉身基础和认知规律第26-27页
    2.4 中文通感隐喻研究进展第27-29页
第三章 相似与通感隐喻第29-35页
    3.1 相似的普遍性和意义第29-30页
    3.2 相似与通感隐喻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隐喻的相似基础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相似与通感隐喻第32-33页
    3.3 语义相似第33-35页
第四章 基于潜在语义相似的通感隐喻理解第35-53页
    4.1 通感隐喻理解的核心第35页
    4.2 基于潜在语义相似的通感隐喻理解第35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算法流程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具体和抽象的双维度理解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感觉属性标注集的构建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目标域感知属性的获取与筛选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基于WordNet的属性拓展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基于语句情感的属性拓展第43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7 基于潜在语义相似距离和谷歌距离的排序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8 上下文信息的影响与处理第48-49页
    4.3 实验结果和讨论第49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测试数据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评价方法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结果分析第50-53页
第五章 形容词属性的五感关联度计算第53-63页
    5.1 五感关联度第53-54页
    5.2 形容词属性的五感关联度计算第54-5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五感基准词集的构建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形容词属性的五感关联度计算第56-58页
    5.3 实验结果和讨论第58-63页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3-67页
    6.1 本文的主要贡献第63-64页
    6.2 未来的研究方向第64-67页
参考文献第67-73页
致谢第73-75页
附录A 基于潜在语义相似的通感隐喻解释结果第75-81页
附录B 形容词属性的五感关联度部分计算结果第81-84页

论文共8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特定类别空间约束的弱监督目标检测
下一篇:基于iOS的车辆诊断系统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