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9页 |
图表目录 | 第15-17页 |
缩略词表 | 第17-19页 |
文献综述 GnRH-I 及其疫苗的研究进展 | 第19-37页 |
1 GnRH-I 的特征 | 第19-21页 |
1.1 GnRH-I 基因的结构 | 第19页 |
1.2 GnRH-I 的分子结构 | 第19-21页 |
2 GnRH-I 的生理功能 | 第21-22页 |
2.1 调控LH 和FSH 的合成与释放 | 第21页 |
2.2 自我激发作用 | 第21页 |
2.3 对性腺的作用 | 第21-22页 |
3 GnRH-I 的作用分子机制 | 第22-24页 |
3.1 GnRH-I 受体 | 第22-23页 |
3.2 信号转导 | 第23-24页 |
3.2.1 磷脂酶C/蛋白激酶通路 | 第23页 |
3.2.2 G 蛋白偶联 | 第23-24页 |
3.2.3 胞内信息通路 | 第24页 |
4 GnRH-I 免疫中和技术 | 第24-25页 |
5 GnRH-I 疫苗的研究 | 第25-37页 |
5.1 GnRH-I 疫苗的发展过程 | 第25-28页 |
5.1.1 第一代GnRH-I 疫苗——化学合成肽疫苗 | 第25-27页 |
5.1.2 第二代GnRH-I 疫苗——基因工程疫苗 | 第27-28页 |
5.1.3 第三代GnRH-I 疫苗—核酸疫苗 | 第28页 |
5.2 GnRH-I 疫苗免疫对动物机体的影响 | 第28-31页 |
5.2.1 对动物生殖内分泌的影响 | 第28-29页 |
5.2.2 对生殖器官的影响 | 第29-30页 |
5.2.3 对垂体的影响 | 第30页 |
5.2.4 对发情周期的影响 | 第30页 |
5.2.5 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| 第30页 |
5.2.6 对动物生殖的短期与长期效应 | 第30-31页 |
5.3 GnRH-I 疫苗免疫去势的机理 | 第31-32页 |
5.4 GnRH-I 疫苗的应用 | 第32-34页 |
5.4.1 用于去势 | 第32-33页 |
5.4.2 用于避孕、终止妊娠 | 第33页 |
5.4.3 用于促进动物生长,提高肉品质量 | 第33页 |
5.4.4 用于治疗癌症 | 第33-34页 |
5.5 影响GnRH-I 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 | 第34-35页 |
5.5.1 抗原的影响 | 第34页 |
5.5.2 佐剂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5.5.3 其它因素 | 第35页 |
5.6 GnRH-I 疫苗商业化的困境 | 第35-36页 |
5.6.1 个体反应差异大 | 第35页 |
5.6.2 多次重复注射 | 第35页 |
5.6.3 佐剂的副作用 | 第35-36页 |
5.6.4 昂贵的价格 | 第36页 |
5.7 GnRH-I 疫苗应用前景 | 第36-37页 |
引言 | 第37-40页 |
第一章 GnRH-16 的原核表达 | 第40-58页 |
前言 | 第40-42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42-51页 |
1.1 试验材料 | 第42-45页 |
1.1.1 菌株与质粒 | 第42页 |
1.1.2 主要试剂 | 第42-43页 |
1.1.3 溶液、试剂及培养基的配制 | 第43-45页 |
1.1.4 主要仪器与用品 | 第45页 |
1.2 试验方法 | 第45-51页 |
1.2.1 技术路线 | 第45页 |
1.2.2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| 第45-49页 |
1.2.3 重组表达质粒的诱导表达 | 第49页 |
1.2.4 表达蛋白的分离纯化 | 第49-50页 |
1.2.5 表达蛋白的鉴定 | 第50-51页 |
1.2.6 纯化蛋白的冷冻干燥 | 第51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51-55页 |
2.1 目的基因合成的结果 | 第51-52页 |
2.2 重组质粒的构建与鉴定结果 | 第52-53页 |
2.3 目的蛋白的诱导表达结果 | 第53页 |
2.4 纯化蛋白的纯度鉴定结果 | 第53-54页 |
2.5 目的蛋白的Western blot 鉴定结果 | 第54-55页 |
3 讨论 | 第55-57页 |
3.1 关于原核表达 | 第55页 |
3.2 关于重组MBP-GnRH-16 融合蛋白 | 第55-56页 |
3.2.1 GnRH-16 基因序列的设计 | 第55-56页 |
3.2.2 MBP 的作用 | 第56页 |
3.3 关于重组MBP-GnRH-16 融合蛋白的表达、纯化与鉴定 | 第56-57页 |
4 小结 | 第57-58页 |
第二章 MBP-GnRH-16 对公猪的免疫去势试验 | 第58-68页 |
前言 | 第58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58-61页 |
1.1 试验材料 | 第58-59页 |
1.1.1 试验动物 | 第58-59页 |
1.1.2 主要试剂 | 第59页 |
1.1.3 主要仪器 | 第59页 |
1.2 试验方法 | 第59-61页 |
1.2.1 技术路线 | 第59-60页 |
1.2.2 免疫程序 | 第60页 |
1.2.3 血样的采集 | 第60页 |
1.2.4 阴囊测定 | 第60页 |
1.2.5 性腺测量与组织学观察 | 第60页 |
1.2.6 公猪血清中抗GnRH-I 抗体测定 | 第60页 |
1.2.7 血清睾酮的测定 | 第60-61页 |
1.2.8 统计分析 | 第61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61-64页 |
2.1 GnRH-I 抗体效价 | 第61-62页 |
2.2 血清睾酮浓度 | 第62页 |
2.3 阴囊直径 | 第62-63页 |
2.4 睾丸发育 | 第63-64页 |
3 讨论 | 第64-67页 |
3.1 免疫应答与血清抗GnRH-I 抗体水平 | 第64-66页 |
3.2 免疫对血清睾酮浓度的影响 | 第66页 |
3.3 免疫对睾丸发育的影响 | 第66-67页 |
3.4 关于免疫程序与去势效果 | 第67页 |
4 小结 | 第67-68页 |
第三章 MBP-GnRH-16 对公猪免疫去势的机理研究 | 第68-86页 |
前言 | 第68-69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69-72页 |
1.1 试验材料 | 第69页 |
1.1.1 样品的采集 | 第69页 |
1.1.2 主要试剂 | 第69页 |
1.1.3 主要仪器 | 第69页 |
1.2 试验方法 | 第69-72页 |
1.2.1 技术路线 | 第69页 |
1.2.2 基因的定量 | 第69-71页 |
1.2.3 超微结构的观察 | 第71-72页 |
1.2.4 统计分析 | 第72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72-78页 |
2.1 生殖轴上相关生殖激素基因的表达变化 | 第72-73页 |
2.1.1 RNA 质量 | 第72页 |
2.1.2 标准曲线与扩增曲线 | 第72-73页 |
2.1.3 下丘脑中GnRH-I 和GnRH-IR mRNA 的变化 | 第73页 |
2.1.4 垂体中GnRH-IR,FSHβ和LHβmRNA 的变化 | 第73页 |
2.1.5 睾丸中GnRH-IR、FSHR、LHR、3βHSD 和17βHSD mRNA 的变化 | 第73页 |
2.2 垂体和睾丸中细胞的超微结构 | 第73-78页 |
2.2.1 垂体促性腺激素细胞 | 第73-74页 |
2.2.2 睾丸组织 | 第74-78页 |
3 讨论 | 第78-85页 |
3.1 免疫对下丘脑中GnRH-I 和GnRH-IR mRNA 表达的影响 | 第78页 |
3.2 免疫对垂体中GnRH-IR 、FSHβ和LHβmRNA 表达的影响 | 第78-79页 |
3.2.1 对GnRH-IR mRNA 表达的影响 | 第78-79页 |
3.2.2 对FSHβ和LHβmRNA 表达的影响 | 第79页 |
3.3 免疫对睾丸中FSHR、LHR、3βHSD 和17βHSD mRNA 表达的影响 | 第79-81页 |
3.3.1 对FSHR 和LHR mRNA 表达的影响 | 第79-80页 |
3.3.2 对3βHSD 和17βHSD mRNA 表达的影响 | 第80-81页 |
3.4 关于垂体促性腺激素细胞超微结构 | 第81页 |
3.5 关于睾丸组织的超微结构 | 第81-85页 |
3.5.1 生精小管界膜 | 第81页 |
3.5.2 生精上皮 | 第81-82页 |
3.5.3 间质细胞 | 第82-85页 |
4 小结 | 第85-86页 |
第四章 MBP-GnRH-16 主动免疫对公猪体重及生长激素和IGF-I 的影响 | 第86-94页 |
前言 | 第86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86-88页 |
1.1 试验材料 | 第86-87页 |
1.1.1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| 第86页 |
1.1.2 试剂盒 | 第86-87页 |
1.1.3 主要仪器 | 第87页 |
1.2 试验方法 | 第87-88页 |
1.2.1 技术路线 | 第87页 |
1.2.2 体重的称量 | 第87页 |
1.2.3 血清中IGF-I 的放射免疫测定 | 第87-88页 |
1.2.4 血清中生长激素的酶免测定 | 第88页 |
1.2.5 统计分析 | 第88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88-90页 |
2.1 体重的变化 | 第88页 |
2.2 血清中pGH 水平 | 第88-89页 |
2.3 血清中IGF-I 水平 | 第89-90页 |
2.4 血清睾酮与IGF-I 相关分析 | 第90页 |
3 讨论 | 第90-93页 |
3.1 免疫对公猪体重的影响 | 第90-91页 |
3.2 免疫对公猪血清pGH 水平的影响 | 第91-92页 |
3.3 免疫对公猪血清IGF-I 水平的影响 | 第92-93页 |
4 小结 | 第93-94页 |
第五章 MBP-GnRH-16 主动免疫对公猪肉膻味的影响 | 第94-99页 |
前言 | 第94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94-96页 |
1.1 试验材料 | 第94-95页 |
1.1.1 样品的采集 | 第94页 |
1.1.2 试剂 | 第94页 |
1.1.3 主要仪器 | 第94-95页 |
1.2 试验方法 | 第95-96页 |
1.2.1 雄烯酮的 HPLC 测定 | 第95页 |
1.2.2 3-甲基吲哚的 HPLC 测定 | 第95-96页 |
1.2.3 统计分析 | 第96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96-98页 |
2.1 背膘脂肪雄烯酮含量 | 第96页 |
2.2 背膘脂肪 3-甲基吲哚含量 | 第96-98页 |
3 讨论 | 第98页 |
3.1 关于雄烯酮 | 第98页 |
3.2 关于 3-甲基吲哚 | 第98页 |
4 小结 | 第98-99页 |
全文结论 | 第99-100页 |
本研究尚待解决的问题 | 第100-10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1-120页 |
附图 | 第120-128页 |
致谢 | 第128-130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30-13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