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前言 | 第11-36页 |
1.1 项目依托与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1.1 项目依托 | 第11页 |
1.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2-30页 |
1.2.1 层序地层学 | 第12-22页 |
1.2.2 古地貌学 | 第22-30页 |
1.3 勘探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30-31页 |
1.3.1 勘探现状 | 第30-31页 |
1.3.2 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31页 |
1.4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31-32页 |
1.5 技术路线 | 第32-33页 |
1.6 主要完成的工作量 | 第33-34页 |
1.7 创新点 | 第34-36页 |
第2章 地质概况 | 第36-54页 |
2.1 区域构造背景 | 第36-48页 |
2.1.1 主要构造演化阶段 | 第38-45页 |
2.1.2 塔北隆起的形成与演化 | 第45-48页 |
2.2 地层特征 | 第48-54页 |
2.2.1 奥陶系 | 第49-50页 |
2.2.2 志留系 | 第50-53页 |
2.2.3 泥盆系 | 第53-54页 |
第3章 沉积层序结构 | 第54-74页 |
3.1 层序地层单元级别划分 | 第54-59页 |
3.2 志留系层序界面识别特征 | 第59-65页 |
3.2.1 柯坪塔格组底界面(T_(S1k)~2) | 第59-61页 |
3.2.2 柯坪塔格组上段底界面(T_(S1k)~1) | 第61-62页 |
3.2.3 塔塔埃尔塔格组底界面(T_(S1t)) | 第62-63页 |
3.2.4 依木干他乌组底界面(T_(S2y)) | 第63-64页 |
3.2.5 依木干他乌组顶界面(T_(S3k)) | 第64-65页 |
3.3 层序地层划分 | 第65-74页 |
3.3.1 三级层序划分及其特征 | 第65-68页 |
3.3.2 体系域划分及其特征 | 第68-74页 |
第4章 沉积体系及沉积相特征 | 第74-97页 |
4.1 沉积体系类型及其识别特征 | 第74-84页 |
4.1.1 河流三角洲体系 | 第75-79页 |
4.1.2 滨岸体系及浅海陆棚相 | 第79-82页 |
4.1.3 潮坪体系 | 第82-84页 |
4.2 沉积体系单井垂向特征 | 第84-89页 |
4.3 沉积体系连井剖面特征 | 第89-97页 |
4.3.1 柯坪塔格组(SQ-Skp1与SQ-Skp2) | 第89-92页 |
4.3.2 塔塔埃尔塔格组(SQ-Stt) | 第92-95页 |
4.3.3 依木干他乌组(SQ-Sym) | 第95-97页 |
第5章 古构造地貌及其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 | 第97-123页 |
5.1 古构造地貌恢复方法 | 第97-98页 |
5.2 古构造地貌特征及其演化 | 第98-106页 |
5.2.1 志留纪沉积前古构造地貌 | 第98-100页 |
5.2.2 志留纪古构造地貌 | 第100-105页 |
5.2.3 志留纪古构造地貌演化 | 第105-106页 |
5.3 不整合分布样式 | 第106-111页 |
5.4 古构造地貌演化过程中的构造作用 | 第111-113页 |
5.5 古构造地貌对沉积层序结构的控制作用 | 第113-123页 |
5.5.1 SQ-Skp2(柯坪塔格组中段) | 第114-115页 |
5.5.2 SQ-Skp1(柯坪塔格组上段) | 第115-119页 |
5.5.3 SQ-Stt(塔塔埃尔塔格组) | 第119-120页 |
5.5.4 SQ-Sym(依木干他乌组) | 第120-121页 |
5.5.5 古构造地貌与沉积体系演化 | 第121-123页 |
第6章 有利区带预测 | 第123-130页 |
6.1 成藏条件分析 | 第123-127页 |
6.1.1 烃源条件 | 第123-124页 |
6.1.2 储盖组合 | 第124-125页 |
6.1.3 主要油气成藏期及圈闭类型 | 第125-127页 |
6.2 有利区带预测 | 第127-130页 |
第7章 结论 | 第130-133页 |
致谢 | 第133-13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4-143页 |
附录 | 第14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