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0-18页 |
1.1 鱼腥草的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1.1.1 鱼腥草的生物学特征 | 第10页 |
1.1.2 鱼腥草的有效成分、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| 第10-11页 |
1.1.3 鱼腥草的栽培研究 | 第11页 |
1.1.4 鱼腥草的形态分类学研究 | 第11页 |
1.1.5 鱼腥草的细胞学研究 | 第11-12页 |
1.1.6 鱼腥草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| 第12-13页 |
1.2 药用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 | 第13-17页 |
1.2.1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 | 第13页 |
1.2.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| 第13-17页 |
1.2.2.1 形态学标记 | 第13-14页 |
1.2.2.2 细胞学标记 | 第14页 |
1.2.2.3 生化标记 | 第14-15页 |
1.2.2.4 分子标记 | 第15-17页 |
1.3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鱼腥草种质资源的形态学研究 | 第18-24页 |
2.1. 材料 | 第18页 |
2.2 方法 | 第18-20页 |
2.2.1 形态学性状测量方法 | 第18页 |
2.2.2 数据处理方法 | 第18-20页 |
2.3 结果与分析 | 第20-23页 |
2.3.1 鱼腥草居群之间形态差异分析 | 第20-22页 |
2.3.2 鱼腥草形态学性状聚类分析 | 第22-23页 |
2.4 讨论 | 第23-24页 |
第三章 湖北省鱼腥草种质资源的细胞学研究 | 第24-37页 |
3.1 鱼腥草染色体数目变异 | 第24-28页 |
3.1.1 材料 | 第24页 |
3.1.2 方法 | 第24页 |
3.1.3 结果与分析 | 第24-25页 |
3.1.4 讨论 | 第25-28页 |
3.2 两个不同倍性的鱼腥草的核穿壁和异常减数分裂现象 | 第28-37页 |
3.2.1 材料 | 第28页 |
3.2.2 方法 | 第28页 |
3.2.3 结果与分析 | 第28-30页 |
3.2.3.1 核穿壁 | 第28-29页 |
3.2.3.2 异常的减数分裂行为 | 第29-30页 |
3.2.4 讨论 | 第30-37页 |
第四章 鱼腥草遗传多样性的SRAP标记研究 | 第37-45页 |
4.1 材料 | 第37-38页 |
4.2 方法 | 第38-40页 |
4.2.1 试剂与溶液 | 第38页 |
4.2.2 DNA提取 | 第38-39页 |
4.2.3 引物筛选 | 第39页 |
4.2.4 SRAP扩增反应 | 第39-40页 |
4.3 结果与分析 | 第40-43页 |
4.3.1 SRAP扩增结果 | 第40-41页 |
4.3.2 遗传多样性分析 | 第41页 |
4.3.3 聚类分析 | 第41-43页 |
4.4 讨论 | 第43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52页 |
致谢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