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4页 |
1.1 选题背景 | 第9-10页 |
1.1.1 震后重建的重任 | 第9页 |
1.1.2 新农村建设的回顾 | 第9-10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1.3 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3.1 国内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3.2 国外现状 | 第11页 |
1.4 相关概念 | 第11-12页 |
1.4.1 新农村建设 | 第11-12页 |
1.4.2 产业结构 | 第12页 |
1.4.3 旅游资源 | 第12页 |
1.5 问题的提出 | 第12-14页 |
第二章 村落空间模式研究的涵义 | 第14-18页 |
2.1 村落空间模式研究的具体内容 | 第14-16页 |
2.1.1 产业结构调整 | 第14页 |
2.1.2 村落管理模式 | 第14-15页 |
2.1.3 空间布局 | 第15页 |
2.1.4 防灾减灾 | 第15-16页 |
2.2 相互间的关系 | 第16-18页 |
2.2.1 指引和促进 | 第16页 |
2.2.2 相互制约 | 第16-18页 |
第三章 村落空间模式研究的具体内容 | 第18-61页 |
3.1 产业结构的调整 | 第18-33页 |
3.1.1 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因 | 第18-27页 |
3.1.1.1 村落原始的产业发展趋势 | 第18-22页 |
3.1.1.2 地震的影响 | 第22-27页 |
3.1.2 产业转变方向 | 第27-32页 |
3.1.2.1 以农家乐为主的旅游业 | 第27-29页 |
3.1.2.2 农业产业化(集体农业) | 第29-30页 |
3.1.2.3 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| 第30-32页 |
3.1.3 管理模式 | 第32-33页 |
3.1.3.1 合作经济的涵义 | 第32页 |
3.1.3.2 管理模式转变的原因 | 第32-33页 |
3.1.3.3 管理模式转变的方向 | 第33页 |
3.2 村落空间布局研究 | 第33-53页 |
3.2.1 震前村落空间布局概况 | 第34-35页 |
3.2.2 震后土地结构的调整 | 第35-36页 |
3.2.2.1 震前土地结构现状 | 第35-36页 |
3.2.2.2 震后土地结构调整的方向 | 第36页 |
3.2.3 震后村落空间布局研究 | 第36-53页 |
3.2.3.1 村落的外部形态 | 第36-37页 |
3.2.3.2 居住空间布局研究 | 第37-46页 |
3.2.3.3 商业的空间布局形式 | 第46-50页 |
3.2.3.4 公共服务中心的设置 | 第50-52页 |
3.2.3.5 绿化开敞空间规划 | 第52-53页 |
3.3 防灾减灾规划 | 第53-61页 |
3.3.1 灾害分类 | 第53-54页 |
3.3.2 规划原则 | 第54-55页 |
3.3.3 规划对策 | 第55-61页 |
3.3.3.1 防灾减灾硬性措施 | 第55-58页 |
3.3.3.2 防灾减灾软性措施 | 第58-61页 |
第四章 实例分析——汶川县映秀镇渔子溪村修建性详细规划 | 第61-79页 |
4.1 基本情况 | 第61-62页 |
4.1.1 村落区位 | 第61页 |
4.1.2 自然要素 | 第61-62页 |
4.2 震前震后现状概况对比 | 第62-63页 |
4.2.1 震前现状 | 第62页 |
4.2.2 震后现状 | 第62-63页 |
4.3 震后现状地形详细分析 | 第63-64页 |
4.4 震后现状SWOT分析 | 第64-66页 |
4.4.1 Strength优势 | 第64页 |
4.4.2 Weakness劣势 | 第64-65页 |
4.4.3 Opportunity机遇 | 第65页 |
4.4.4 Threaten挑战 | 第65-66页 |
4.5 规划要求及定位 | 第66-68页 |
4.5.1 规划要求 | 第66-67页 |
4.5.2 发展定位 | 第67-68页 |
4.6 重点规划对策 | 第68-79页 |
4.6.1 产业结构的调整 | 第68-71页 |
4.6.1.1 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因 | 第68-70页 |
4.6.1.2 震后产业结构改变趋势 | 第70-71页 |
4.6.2 震后村落空间布局特点 | 第71-77页 |
4.6.2.1 村落总体结构 | 第72-74页 |
4.6.2.2 建筑组合形式 | 第74-75页 |
4.6.2.3 建筑单体设计 | 第75-77页 |
4.6.3 防灾减灾规划 | 第77-79页 |
4.6.3.1 道路的通达性 | 第77页 |
4.6.3.2 公共绿地及广场的设置 | 第77-78页 |
4.6.3.3 周边开阔用地的防灾备用功能 | 第78-79页 |
第五章 总结 | 第79-84页 |
5.1 论文总结 | 第79-81页 |
5.1.1 “生产”发展 | 第79-80页 |
5.1.2 “生活”保障 | 第80-81页 |
5.1.3 “生命”安全 | 第81页 |
5.2 论文创新 | 第81-82页 |
5.2.1 原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| 第81-82页 |
5.2.2 论文创新的内容 | 第82页 |
5.3 论文的期望 | 第82-8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4-89页 |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89-90页 |
致谢 | 第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