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3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5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8-24页 |
| 1.1 水体中的氮及其危害性 | 第8-11页 |
| 1.1.1 水体中氮的存在形态及来源 | 第8-10页 |
| 1.1.2 氮素污染的危害 | 第10-11页 |
| 1.2 生物脱氮工艺 | 第11-19页 |
| 1.2.1 生物脱氮原理 | 第11-13页 |
| 1.2.2 传统生物脱氮工艺 | 第13-16页 |
| 1.2.3 新型生物脱氮工艺 | 第16-19页 |
| 1.3 膜生物反应器简介 | 第19-22页 |
| 1.3.1 膜生物反应器的分类 | 第19页 |
| 1.3.2 膜生物反应器的特点 | 第19-20页 |
| 1.3.3 膜生物反应器的发展研究与应用 | 第20-22页 |
| 1.3.4 A/O 膜生物反应器脱氮工艺 | 第22页 |
| 1.4 研究目的和内容 | 第22-24页 |
| 1.4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22-23页 |
| 1.4.2 研究目的和内容 | 第23-24页 |
| 第二章 实验装置及分析方法 | 第24-29页 |
| 2.1 实验装置 | 第24-27页 |
| 2.1.1 实验装置与流程 | 第24-25页 |
| 2.1.2 主要设备 | 第25-27页 |
| 2.2 实验用水 | 第27页 |
| 2.3 运行参数 | 第27-28页 |
| 2.4 分析项目和监测方法 | 第28-29页 |
| 2.4.1 分析项目 | 第28页 |
| 2.4.2 实验监测方法 | 第28-29页 |
| 第三章 A/O 膜生物反应器系统启动及运行结果 | 第29-43页 |
| 3.1 反应器的启动驯化 | 第29页 |
| 3.2 反应器的运行情况 | 第29-33页 |
| 3.2.1 反应器污泥特性变化情况 | 第29-31页 |
| 3.2.2 反应器内溶解氧(DO)的变化情况 | 第31-32页 |
| 3.2.3 pH 的变化情况 | 第32-33页 |
| 3.2.4 反应器内的水温变化情况 | 第33页 |
| 3.3 反应器对污染物的去除特性 | 第33-41页 |
| 3.3.1 对浊度的去除 | 第33-34页 |
| 3.3.2 对有机物的去除 | 第34-38页 |
| 3.3.3 对氨氮的去除 | 第38-40页 |
| 3.3.4 对总氮的去除 | 第40-41页 |
| 3.4 本章小结 | 第41-43页 |
| 第四章 A/O 膜生物反应器脱氮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| 第43-59页 |
| 4.1 对氨氮去除的分析 | 第43-48页 |
| 4.1.1 对氨氮的去除机理分析 | 第43页 |
| 4.1.2 溶解氧(DO)对氨氮去除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| 4.1.3 气水比对氨氮去除的影响 | 第44-46页 |
| 4.1.4 回流比(R)对氨氮去除的影响 | 第46-47页 |
| 4.1.5 污泥浓度(MLSS)对氨氮去除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| 4.2 对总氮去除的分析 | 第48-53页 |
| 4.2.1 总氮去除机理分析 | 第48-49页 |
| 4.2.2 氨氮去除率与总氮去除率的关系 | 第49-50页 |
| 4.2.3 污泥浓度对总氮去除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| 4.2.4 回流比对总氮去除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| 4.2.5 气水比对总氮去除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| 4.3 反应器硝化活性的测定 | 第53-55页 |
| 4.4 碳源对反硝化的影响 | 第55-57页 |
| 4.5 本章小结 | 第57-59页 |
|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59-61页 |
| 5.1 结论 | 第59-60页 |
| 5.2 建议 | 第60-6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1-65页 |
|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65-66页 |
| 致谢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