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19页 |
1.1 引言 | 第12页 |
1.2 本文研究的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3 桥式抓斗卸船机简介及应用状况 | 第13-17页 |
1.3.1 抓斗卸船机优缺点 | 第13-14页 |
1.3.2 抓斗卸船机的工作原理 | 第14-15页 |
1.3.3 抓斗卸船机的应用 | 第15-16页 |
1.3.4 抓斗卸船机的主要技术参数 | 第16-17页 |
1.4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面临的问题 | 第17-18页 |
1.4.1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7-18页 |
1.4.2 本文所面临的问题 | 第18页 |
1.5 本章小结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疲劳及疲劳寿命的基础理论 | 第19-40页 |
2.1 引言 | 第19页 |
2.2 疲劳的基本概念 | 第19-22页 |
2.3 抓斗卸船机的疲劳类型 | 第22页 |
2.4 抓斗卸船机疲劳分析方法 | 第22-25页 |
2.4.1 静强度设计方法 | 第22-23页 |
2.4.2 无限寿命设计方法 | 第23页 |
2.4.3 安全寿命设计方法 | 第23-24页 |
2.4.4 破损-安全设计方法 | 第24-25页 |
2.4.5 损伤容限设计方法 | 第25页 |
2.5 材料S—N 和p—S—N 曲线 | 第25-27页 |
2.5.1 材料的S—N 曲线 | 第25-27页 |
2.5.2 材料的p—S—N 曲线 | 第27页 |
2.6 疲劳极限图 | 第27-28页 |
2.7 迟滞回线与循环应力—应变曲线 | 第28-29页 |
2.8 材料的疲劳性能测试方法 | 第29-30页 |
2.9 材料的疲劳累计损伤模型 | 第30-32页 |
2.10 材料的应力循环统计方法 | 第32-38页 |
2.10.1 四峰谷雨流计数法 | 第33-35页 |
2.10.2 三峰谷雨流计数法 | 第35-38页 |
2.11 疲劳评定方法概述 | 第38-39页 |
2.11.1 疲劳评定的名义应力法(S—N 法) | 第38页 |
2.11.2 疲劳评定的局部应力应变法(ε- N ) | 第38-39页 |
2.12 疲劳分析在抓斗卸船机中的应用 | 第39页 |
2.13 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第三章 抓斗卸船机载荷数据采集 | 第40-46页 |
3.1 测试内容 | 第40页 |
3.2 测试方法 | 第40-45页 |
3.2.1 抓斗及钢丝绳运行状况 | 第40-42页 |
3.2.2 提升钢丝绳载荷测量 | 第42-44页 |
3.2.3 开闭绳载荷测量 | 第44-45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第四章 抓斗卸船机关键零部件载荷谱 | 第46-65页 |
4.1 钢丝绳的载荷谱 | 第46-51页 |
4.1.1 MATLAB 简介 | 第46-47页 |
4.1.2 钢丝绳载荷数据在程序中的具体实现 | 第47-51页 |
4.2 卷筒的力矩 | 第51-52页 |
4.3 输出轴、输出轴齿轮及轴承的受力分析 | 第52-62页 |
4.4 抓斗卸船机全年受力情况的推算 | 第62-64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4-65页 |
第五章 抓斗卸船机关键零部件寿命评估 | 第65-80页 |
5.1 引言 | 第65页 |
5.2 输出轴的寿命评估 | 第65-72页 |
5.2.1 多向应力向单向应力的转换 | 第65-66页 |
5.2.2 输出轴的强度校核 | 第66-68页 |
5.2.3 轴的p—S—N 曲线 | 第68-70页 |
5.2.4 输出轴的寿命评估 | 第70-72页 |
5.3 输出轴上的大齿轮的寿命评估 | 第72-79页 |
5.3.1 齿轮的接触疲劳应力p—S—N 曲线 | 第72-74页 |
5.3.2 齿轮弯曲疲劳应力的p—S—N 曲线 | 第74-76页 |
5.3.3 齿轮的接触疲劳寿命评估 | 第76-77页 |
5.3.4 齿轮的弯曲疲劳寿命评估 | 第77-79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79-80页 |
第六章 全文总结 | 第80-83页 |
6.1 论文结论 | 第80-81页 |
6.2 论文创新点 | 第81页 |
6.3 论文展望 | 第81-8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3-86页 |
致谢 | 第86-8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| 第87-8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