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交通运输论文--公路运输论文--汽车工程论文--汽车结构部件论文--制动系统论文

混合动力汽车再生制动与稳定性集成控制算法研究

摘要第5-8页
ABSTRACT第8-12页
第1章 绪论第16-26页
    1.1 再生制动与稳定性集成控制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6-17页
    1.2 再生制动与稳定性集成控制的研究现状第17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再生制动与稳定性集成控制系统的国内外产品现状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再生制动与稳定性集成控制算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-22页
    1.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2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再生制动与稳定性集成控制系统的结构组成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4-26页
第2章 再生制动力分配算法研究第26-48页
    2.1 再生制动力分配的影响因素第26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循环工况制动强度分析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电机发电特性分析第27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电池充电特性分析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发动机拖滞转矩及变速箱挡位的影响第33-35页
    2.2 再生制动力分配算法第35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前后轴制动力分配曲线第35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电机制动转矩优化计算第39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电机制动力分配优化算法第44-46页
    2.3 本章小结第46-48页
第3章 车辆稳定性控制算法研究第48-78页
    3.1 车辆稳定性控制算法整体结构第48-49页
    3.2 车辆状态参数估算第49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路面附着系数估算算法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基于混和观测器的车辆质心侧偏角估算第51-58页
    3.3 车轮与车辆稳定状态判别第58-7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车轮稳定性边界第58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横摆角速度与质心侧偏角的相平面分析第61-6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车辆稳定性边界第64-71页
    3.4 横摆力矩控制算法第71-7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目标横摆力矩控制算法第71-7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横摆力矩分配算法第74-77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节第77-78页
第4章 再生制动与稳定性协调控制算法研究第78-100页
    4.1 再生制动与稳定性协调控制算法总体结构第78-79页
    4.2 基于制动状态的液压与电机制动力协调控制算法第79-85页
    4.3 再生制动与稳定性控制的协调控制第85-9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再生制动与ABS协调控制算法第85-8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再生制动与ESP协调控制算法第89-9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ABS与ESP协调控制算法第92-93页
    4.4 液压制动力控制算法第93-9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电机制动转矩动态特性第93-9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液压制动力补偿控制算法第95-99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99-100页
第5章 再生制动与稳定性集成控制算法离线仿真研究第100-126页
    5.1 制动力协调控制离线仿真平台第100-10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混合动力汽车模型第100-10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用户图形界面第101-102页
    5.2 再生制动与稳定性集成控制算法离线仿真试验第102-12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电机制动力分配优化算法仿真研究第102-10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车辆稳定性控制算法仿真研究第107-11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再生制动与稳定性协调控制算法仿真研究第113-11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液压制动力补偿控制算法仿真研究第117-124页
    5.3 本章小节第124-126页
第6章 再生制动与稳定性集成控制算法硬件在环试验研究第126-144页
    6.1 硬件在环试验平台第126-128页
    6.2 再生制动与稳定性集成控制算法硬件在环试验第128-14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电机制动力分配优化算法硬件在环试验研究第128-13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车辆稳定性控制算法硬件在环试验研究第131-13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再生制动与稳定性协调控制算法硬件在环试验研究第134-13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液压制动力补偿控制算法硬件在环试验研究第137-143页
    6.3 本章小节第143-144页
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144-148页
    7.1 全文总结第144-145页
    7.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第145-146页
    7.3 研究展望第146-148页
参考文献第148-162页
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第162-164页
致谢第164页

论文共16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山西断陷盆地地裂缝成因机理研究
下一篇:高速公路可变速度控制方法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