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5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3页 |
引言 | 第14-51页 |
第一节 什么是认知叙事学 | 第14-16页 |
第二节 西方认知叙事学及心理叙事的研究状况 | 第16-39页 |
一、认知叙事学探源 | 第16-19页 |
二、西方认知叙事学的研究现状及主要代表人物 | 第19-37页 |
三、心理叙事在西方的研究状况 | 第37-39页 |
第三节 国内认知叙事学及心理叙事的研究状况 | 第39-44页 |
一、国内认知叙事学的研究状况 | 第39-43页 |
二、国内认知叙事学研究的主要特点 | 第43页 |
三、国内心理叙事的研究状况 | 第43-44页 |
第四节 认知叙事学及心理叙事的学科定位 | 第44-47页 |
一、认知叙事学的学科定位 | 第44-46页 |
二、心理叙事的学科定位 | 第46-47页 |
第五节 本文的目的及意义 | 第47-51页 |
一、本文的目的 | 第47-48页 |
二、本文的意义 | 第48-51页 |
第一章 心理叙事及其发展史 | 第51-75页 |
第一节 何为“心理叙事” | 第51-55页 |
第二节 心理叙事的发展史 | 第55-72页 |
一、心理叙事的奠基 | 第55-62页 |
二、心理叙事的正式确立 | 第62-66页 |
三、心理叙事的补充和发展 | 第66-72页 |
第三节 心理叙事的跨学科研究之意义 | 第72-75页 |
第二章 “文本特征”与“读者建构” | 第75-99页 |
第一节 “文本特征”与“读者建构”的概念演化 | 第75-83页 |
一、“文本特征”与“读者建构”的历史发展 | 第75-79页 |
二、“文本特征”及“读者建构”的品质属性 | 第79-80页 |
三、“文本特征”和“读者建构”的研究意义 | 第80-83页 |
第二节 与“文本特征”和“读者建构”相关的几个问题 | 第83-91页 |
一、“读者”的概念 | 第83-88页 |
二、“文学处理”与“文学阐释” | 第88-90页 |
三、“文学性” | 第90-91页 |
第三节 对“文本特征”与“读者建构”的思考 | 第91-99页 |
一、对“文本特征”和“读者建构”概念的思考 | 第91-96页 |
二、对“读者”概念的思考 | 第96-99页 |
第三章 读者与叙述者之间的关系以及“好像式”会话模式 | 第99-128页 |
第一节 叙述者及其相关问题 | 第99-108页 |
一、叙述者 | 第99-101页 |
二、叙述者与其他“叙事层次”的关系 | 第101-103页 |
三、与叙述者的心理表征相关的几个问题 | 第103-107页 |
四、叙述者理论建构上的特色 | 第107-108页 |
第二节 读者与叙述者之间的关系以及“好像式”会话模式 | 第108-114页 |
一、读者与叙述者之间的关系以及“好像式”会话模式的演进 | 第109-111页 |
二、“好像式”会话模式的含义 | 第111-113页 |
三、“好像式”会话模式中叙述者的品质 | 第113-114页 |
四、“好像式”会话模式的特色及意义 | 第114页 |
第三节 对读者与叙述者之间的关系以及“好像式”会话模式的思考 | 第114-128页 |
一、对“叙事层次”的思考 | 第115-120页 |
二、对“好像式”会话模式的思考 | 第120-123页 |
三、对叙述者“认同”的思考 | 第123-128页 |
第四章 心理叙事的实证研究方法 | 第128-160页 |
第一节 文学实证研究 | 第128-132页 |
一、何为“文学实证研究” | 第128-130页 |
二、认知叙事学的实证研究 | 第130-131页 |
三、中国的文学实证研究 | 第131-132页 |
第二节 “文本操控”与“文本外操控” | 第132-141页 |
一、“测量”、“测量工具”及“测量分布” | 第133-134页 |
二、“重读范式” | 第134-135页 |
三、阅读中的各种变量 | 第135页 |
四、“因果解释” | 第135-138页 |
五、“共变”和“混淆” | 第138-139页 |
六、“文本操控”与“文本外操控” | 第139-141页 |
第三节 文本实验 | 第141-146页 |
一、文本实验的首次尝试 | 第141-143页 |
二、文本实验的主要环节及基本问题 | 第143-146页 |
第四节 对心理叙事实证研究的思考 | 第146-154页 |
一、实证研究的基础及可行性 | 第146-148页 |
二、实验文本的选择及操控 | 第148-149页 |
三、“文本外操控”以及实验对象的选择 | 第149-150页 |
四、对从其他领域所引进的研究方法的阐释 | 第150-151页 |
五、对“不可观察之现象”等的混淆 | 第151-152页 |
六、实证研究中理论与实证的关系 | 第152-154页 |
第五节 心理叙事实证研究的意义 | 第154-160页 |
结语 | 第160-166页 |
一、本文的总结 | 第160-162页 |
二、本文的创新性 | 第162-163页 |
三、本文所存在的问题 | 第163-164页 |
四、认知叙事学的未来 | 第164-1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6-177页 |
附录 鲍特鲁西和迪克森的主要英文科研成果 | 第177-189页 |
附录1. 玛丽莎·鲍特鲁西的主要英文科研成果 | 第177-182页 |
附录2. 彼得·迪克森的主要英文科研成果 | 第182-189页 |
后记 | 第189-191页 |
本文作者在研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| 第191-19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