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22页 |
1.1 选题的意义 | 第9-12页 |
1.2 研究动态 | 第12-18页 |
1.2.1 国外研究情况 | 第12-14页 |
1.2.2 国内研究情况 | 第14-18页 |
1.3 研究方法及基本思路 | 第18-22页 |
1.3.1 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1.3.2 论文研究的思路 | 第19-22页 |
第2章 主体性的论证模式 | 第22-49页 |
2.1 净个人主体性:福柯的解构主义论证 | 第22-30页 |
2.1.1 话语主体的解构 | 第23-25页 |
2.1.2 权力主体的解构 | 第25-27页 |
2.1.3 伦理主体的解构 | 第27-30页 |
2.2 交往主体性: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论证 | 第30-35页 |
2.2.1 生活世界与交往行为 | 第31-33页 |
2.2.2 交往理性与主体性 | 第33-35页 |
2.3 伪主体性: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论证 | 第35-38页 |
2.4 幻想主体性: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论证 | 第38-45页 |
2.4.1 想象界:虚假主体 | 第39-41页 |
2.4.2 象征界:无意识主体 | 第41-43页 |
2.4.3 实在界:幻想主体 | 第43-45页 |
2.5 崇高客体:齐泽克的意识形态论证 | 第45-49页 |
第3章 崇高客体:穿越意识形态幻象 | 第49-85页 |
3.1 齐泽克对意识形态的重新理解 | 第49-64页 |
3.1.1 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传统 | 第49-55页 |
3.1.2 非马克思主义传统 | 第55-57页 |
3.1.3 齐泽克重释意识形态 | 第57-64页 |
3.2 主体的空无:意识形态与现实分裂 | 第64-70页 |
3.2.1 意识形态与现实分裂 | 第64-68页 |
3.2.2 主体与自身分裂 | 第68-70页 |
3.3 主体的内化机制:意识形态的认同与移情 | 第70-79页 |
3.3.1 认同 | 第71-76页 |
3.3.2 移情 | 第76-79页 |
3.4 意识形态的批判:穿越意识形态幻象 | 第79-85页 |
3.4.1 穿越幻象 | 第79-81页 |
3.4.2 质询真实 | 第81-85页 |
第4章 剩余快感:对主体不可能性的意识形态祛蔽 | 第85-102页 |
4.1 从剩余价值到剩余快感 | 第85-90页 |
4.1.1 作为对象a的剩余快感 | 第85-87页 |
4.1.2 从剩余价值到剩余快感:欲望的肇因 | 第87-90页 |
4.2 从虚假观念到主体不可能的祛蔽 | 第90-96页 |
4.2.1 主体的在与不在 | 第90-93页 |
4.2.2 主人能指:意识形态的不可能性祛蔽 | 第93-96页 |
4.3 从无物的拜物到无主体的迷恋 | 第96-102页 |
4.3.1 商品拜物:无物的拜物 | 第96-99页 |
4.3.2 拜物的幽灵化:无主体的迷恋 | 第99-102页 |
第5章 齐泽克的意识形态论证之理论特征 | 第102-111页 |
5.1 意识形态的主体间性 | 第102-104页 |
5.2 意识形态的幽灵化形式 | 第104-107页 |
5.3 意识形态的不可能性立场 | 第107-111页 |
第6章 齐泽克的意识形态论证的内在困境 | 第111-119页 |
6.1 理论的窠臼:后结构主义的路向 | 第111-115页 |
6.2 实践的迷失:后马克思主义的宿命 | 第115-119页 |
第7章 余论:穿越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幻象 | 第119-126页 |
7.1 “意识形态终结论”的逻辑谱系 | 第119-121页 |
7.2 “意识形态终结论”的幻象 | 第121-123页 |
7.3 穿越“意识形态终结论”幻象,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 | 第123-12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6-137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| 第137-138页 |
致谢 | 第13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