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0-12页 |
ABSTRACT | 第12-13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4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4-15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2.1 理论意义 | 第15页 |
1.2.2 现实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3 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3.1 文献分析法 | 第16页 |
1.3.2 内容分析法 | 第16-17页 |
1.4 创新点 | 第17页 |
1.5 技术路线 | 第17-19页 |
第2章 研究综述 | 第19-35页 |
2.1 理论基础 | 第19-21页 |
2.1.1 建构主义理论 | 第19页 |
2.1.2 符号学理论 | 第19-20页 |
2.1.3 旅游传播理论 | 第20-21页 |
2.2 相关概念 | 第21-24页 |
2.2.1 UGC | 第21-22页 |
2.2.2 大遗址 | 第22-23页 |
2.2.3 旅游吸引物 | 第23-24页 |
2.3 文献综述 | 第24-33页 |
2.3.1 关于大遗址旅游 | 第24-30页 |
2.3.2 关于殷墟 | 第30-31页 |
2.3.3 关于旅游吸引物建构 | 第31-33页 |
2.4 综述小结 | 第33-35页 |
第3章 文本收集与数据分析 | 第35-50页 |
3.1 文本收集与预处理 | 第35页 |
3.1.1 文本收集 | 第35页 |
3.1.2 文本预处理 | 第35页 |
3.2 数据分析研究 | 第35-50页 |
3.2.1 词性识别及词频统计分析 | 第36-38页 |
3.2.2 情感分析 | 第38-40页 |
3.2.3 语义网络和中心性分析 | 第40-47页 |
3.2.4 凝聚子群分析 | 第47-50页 |
第4章 殷墟旅游吸引物结构分析 | 第50-58页 |
4.1 具象层 | 第50-51页 |
4.2 核心层 | 第51-55页 |
4.2.1 历史文化 | 第52-53页 |
4.2.2 科学教育 | 第53-54页 |
4.2.3 艺术审美 | 第54页 |
4.2.4 赏游愉悦 | 第54-55页 |
4.3 中间层 | 第55-56页 |
4.4 小结 | 第56-58页 |
第5章 基于UGC的大遗址旅游吸引物建构者和建构过程研究 | 第58-66页 |
5.1 旅游者——显性建构主体 | 第58-59页 |
5.2 隐蔽建构者 | 第59-61页 |
5.2.1 政府和大遗址景区经营管理者 | 第59-60页 |
5.2.2 社会媒介 | 第60页 |
5.2.3 解说系统 | 第60-61页 |
5.3 宏观背景——社会理想与价值 | 第61页 |
5.4 建构过程 | 第61-66页 |
第6章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大遗址旅游开发策略 | 第66-74页 |
6.1 强化“核心层”——广泛宣传,塑造鲜明品牌形象 | 第66-68页 |
6.1.1 挖掘特色文化内核,增强核心竞争力 | 第66-67页 |
6.1.2 针对性精细营销,拉近大遗址与普通民众的距离 | 第67页 |
6.1.3 与时俱进,科技助力营销 | 第67-68页 |
6.2 完善“中间层”——优化解说,完善景区综合服务 | 第68-70页 |
6.2.1 优化解说系统,搭建“桥梁” | 第68-69页 |
6.2.2 科学管理,完善景区综合服务 | 第69-70页 |
6.3 优化“具象层”——注重体验,创新旅游产品开发 | 第70-74页 |
6.3.1 树立旅游体验的产品开发意识 | 第70-71页 |
6.3.2 设置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项目 | 第71-72页 |
6.3.3 产品设计的完整性与真实性 | 第72页 |
6.3.4 现代技术助力遗址内涵“活化” | 第72-74页 |
第7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4-76页 |
7.1 研究结论 | 第74-75页 |
7.2 不足与展望 | 第75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88页 |
致谢 | 第88-8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情况 | 第89-90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