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2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2页 |
1.2 国内外保障性住房的研究现状 | 第12-17页 |
1.2.1 国外保障性住房的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2.2 国内保障性住房的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2.3 国内外研究文献的评价 | 第16-17页 |
1.3 研究内容、方法 | 第17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7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7页 |
1.4 研究的创新点 | 第17-19页 |
第2章 保障性住房投融资概述 | 第19-26页 |
2.1 保障性住房及建设意义 | 第19-23页 |
2.1.1 保障性住房概念及类别 | 第19-20页 |
2.1.2 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必要性 | 第20-23页 |
2.2 保障性住房投融资的选择意义 | 第23-26页 |
2.2.1 保障性住房投融资概念 | 第23-24页 |
2.2.2 保障性住房投融资选择的意义 | 第24-26页 |
第3章 我国保障性住房投融资模式现状与问题 | 第26-37页 |
3.1 我国保障性住房投融资模式现状 | 第26-32页 |
3.1.1 廉租房政府投融资模式的现状 | 第26-29页 |
3.1.2 公租房政府投融资模式的现状 | 第29-31页 |
3.1.3 限价房政府投融资模式的现状 | 第31页 |
3.1.4 经济适用房政府投融资模式的现状 | 第31-32页 |
3.2 我国保障性住房融资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32-37页 |
3.2.1 资金来源不明确,中央及地方财政投入较少 | 第32-33页 |
3.2.2 住房抵押贷款存在一定风险 | 第33页 |
3.2.3 住房公积金适用范围狭窄,出资比例太低 | 第33-35页 |
3.2.4 开发商出资助推了商品房价格 | 第35-37页 |
第4章 我国保障性住房资金供求缺口分析 | 第37-44页 |
4.1 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需求分析 | 第37-39页 |
4.1.1 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需求特点 | 第37-38页 |
4.1.2 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需求数量 | 第38-39页 |
4.2 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供给分析 | 第39-42页 |
4.2.1 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供给模式 | 第39-41页 |
4.2.2 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供给能力 | 第41-42页 |
4.3 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供需缺口 | 第42-44页 |
第5章 国外保障性住房的融资模式及启示 | 第44-47页 |
5.1 新加坡的住房公积金模式 | 第44页 |
5.2 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模式 | 第44-45页 |
5.3 德国的住房储蓄模式 | 第45页 |
5.4 国际经验提供的启示 | 第45-47页 |
第6章 完善我国保障性住房投融资模式的对策 | 第47-59页 |
6.1 完善保障性住房投融资模式的原则 | 第47-48页 |
6.2 完善保障性住房投融资模式的基本设想 | 第48-57页 |
6.2.1 保险资金的商业化运作模式 | 第48-49页 |
6.2.2 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(REITs)融资模式 | 第49-53页 |
6.2.3 建筑公司与地方政府签订建设-移交协议模式 | 第53-55页 |
6.2.4 创新证券市场投资品种,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| 第55-57页 |
6.3 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各种融资模式的总结 | 第57页 |
6.4 完善保障性住房投融资模式的配套措施 | 第57-59页 |
6.4.1 在中央政府层面组建统一的住房政策性融资机构 | 第57页 |
6.4.2 政府要加大住房保障建设资金投融资体系建设的力度 | 第57-58页 |
6.4.3 建立多元化的住房保障投融资体系需要政策助推 | 第58页 |
6.4.4 建立了较为严格的准入和退出机制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2页 |
致谢 | 第62-6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