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 | 第4-6页 |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引言 | 第8-10页 |
一、研究历史和现状 | 第8-9页 |
二、命题研究的必要 (写作意义) | 第9-10页 |
第一章 :孟子君臣伦理思想的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分析 | 第10-18页 |
一、 从西周到春秋战国君臣关系的演变 | 第10-13页 |
(一) 、“宗法制” | 第10-11页 |
(二) 、“委质为臣”制度 | 第11-12页 |
(三) 、春秋时期孔子对周礼中君臣关系的改进 | 第12-13页 |
二、 孟子君臣观产生的历史溯源 | 第13-15页 |
(一) 、士阶层地位的空前提高 | 第13-14页 |
(二) 、王权旁落,诸侯争霸,陪臣执国命 | 第14-15页 |
三、 孟子对儒家君臣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| 第15-18页 |
第二章 :孟子对君臣“定位”的原则要求——在位者当有仁 | 第18-26页 |
一、 君道与臣道 | 第18-21页 |
二、 德与位 | 第21-26页 |
(一) 、“天与之”、“民与之” | 第22-23页 |
(二) 、“尊贤使能、俊杰在位” | 第23-24页 |
(三) 、以德抗位 | 第24-26页 |
第三章 :孟子君臣“变位”的原则——失职者则变位 | 第26-32页 |
一、 “天命”对君权的制约——“更易天命”说 | 第26-28页 |
二、 “以德易位”论 | 第28-29页 |
三、 “暴君放伐”论 | 第29-32页 |
第四章 :孟子对“异位关系”的要求——君民、臣民之间的义务对等 | 第32-37页 |
一、 “君臣”义务对等 | 第32-34页 |
二、 “君民”、“臣民”义务对等 | 第34-37页 |
第五章 、“君臣相对”理论在后世的发展和良性影响 | 第37-44页 |
一、 中国后世儒者对君、臣、民三者关系的发展 | 第37-40页 |
(一) 、重民、贵民——对“民贵于君”的发 | 第37-38页 |
(二) 畏民——敬畏民众的力量 | 第38-39页 |
(三) 、“臣忠”之义所在的发展 | 第39-40页 |
二、 “君臣相对说”在现代的发展 | 第40-44页 |
(一) 、“儒家知识”与“政治权力”的不可分割性和互为紧张性 | 第40-41页 |
(二) 、“士人”政治对君权的限制 | 第41页 |
(三) 孟子的“君臣相对说”是为了建立其“理想王道主义” | 第41-44页 |
结语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7页 |
致谢 | 第47-48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| 第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