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目录 | 第6-8页 |
1 引言 | 第8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8-9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8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9-12页 |
1.2.1 国外文献的研究 | 第9-10页 |
1.2.2 国内文献的研究 | 第10-11页 |
1.2.3 文献评述 | 第11-12页 |
1.3 研究方法 | 第12页 |
1.4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| 第12-13页 |
1.5 创新与不足 | 第13-15页 |
1.5.1 创新之处 | 第13页 |
1.5.2 不足之处 | 第13-15页 |
2 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 | 第15-24页 |
2.1 委托代理理论 | 第15-17页 |
2.1.1 委托代理理论概述 | 第15-16页 |
2.1.2 我国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委托代理理论分析 | 第16-17页 |
2.2 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和内容 | 第17-19页 |
2.3 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| 第19-20页 |
2.4 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| 第20-21页 |
2.5 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的划分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| 第21-24页 |
3 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的现状分析 | 第24-32页 |
3.1 我国现代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历史沿革 | 第24-26页 |
3.2 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26-28页 |
3.3 现有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分析 | 第28-32页 |
3.3.1 现有评价指标介绍 | 第28-31页 |
3.3.2 现有评价指标的分析 | 第31-32页 |
4 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构建及应用 | 第32-52页 |
4.1 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和评价内容 | 第32-35页 |
4.1.1 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构建的原则 | 第32-33页 |
4.1.2 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 | 第33-35页 |
4.2 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构建 | 第35-43页 |
4.3 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应用 | 第43-52页 |
4.3.1 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简介 | 第43-44页 |
4.3.2 评价指标的应用路径的设计 | 第44-45页 |
4.3.3 评价指标的应用路径的具体步骤 | 第45-52页 |
5 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应用案例 | 第52-64页 |
5.1 XX 集团公司简介 | 第52页 |
5.2 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具体运用 | 第52-62页 |
5.2.1 计算经济责任审计定量评价指标 | 第53页 |
5.2.2 确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因素集 | 第53-54页 |
5.2.3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集 | 第54-57页 |
5.2.4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评语集 | 第57页 |
5.2.5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模糊关系矩阵 | 第57-59页 |
5.2.6 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 | 第59-61页 |
5.2.7 分析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 | 第61-62页 |
5.3 评价指标的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| 第62-64页 |
6 结论 | 第64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69页 |
后记 | 第69-70页 |
附录1 | 第70-73页 |
附录2 | 第73-79页 |
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| 第79-80页 |
详细摘要 | 第80-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