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英文缩写对照 | 第5-6页 |
中文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前言 | 第9页 |
材料和方法 | 第9-12页 |
1 病人和资料 | 第9-10页 |
2 研究方法 | 第10页 |
2.1 具体方法 | 第10页 |
2.2 统计学方法 | 第10页 |
3 设备和软件 | 第10-11页 |
3.1 颞骨HRCT图像采集 | 第10页 |
3.2 三维重建软件 | 第10-11页 |
4 从收集资料到完成三维重建的流程和每个病人所投入的时间 | 第11页 |
5 方法新颖之处 | 第11-12页 |
结果 | 第12-21页 |
1 手术中观察结果 | 第12-13页 |
2 三维重建结果 | 第13-17页 |
2.1 锥上间隙的形态 | 第13页 |
2.2 锥上间隙走行和面神经走行的关系 | 第13-15页 |
2.3 锥上间隙的位置 | 第15-17页 |
3 颞骨HRCT观察结果 | 第17-21页 |
3.1 颞骨HRCT对锥上间隙的诊断价值 | 第17-20页 |
3.1.1 锥上间隙的颞骨HRCT表现 | 第18-20页 |
3.1.2 锥上间隙的HRCT出现层面 | 第20页 |
3.2 在复发型慢性中耳炎患者中锥上间隙的HRCT表现 | 第20-21页 |
4 其他结果 | 第21页 |
讨论 | 第21-23页 |
1 锥上间隙的命名 | 第21页 |
2 锥上间隙与慢性中耳炎复发的关系 | 第21页 |
3 锥上间隙的临床意义 | 第21页 |
4 如何在手术中识别锥上间隙 | 第21-22页 |
4.1 利用面神经表面血管丛 | 第22页 |
4.2 利用“假想平面”判断 | 第22页 |
4.3 术中面神经监护及外观 | 第22页 |
4.4 综合考虑两者的解剖标志 | 第22页 |
5 颞骨HRCT对锥上间隙的诊断价值 | 第22-23页 |
结论 | 第23页 |
本课题的创新和意义 | 第23页 |
展望 | 第23-2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4-25页 |
综述:后鼓室的临床应用解剖研究 | 第25-3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8-30页 |
附录: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| 第30-31页 |
致谢 | 第31-3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