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引言 | 第10-28页 |
1.1 选题目的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CO_2驱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| 第11-24页 |
1.2.1 为何选择CO_2驱作为EOR的手段 | 第12-13页 |
1.2.2 国外CO_2驱应用情况 | 第13-16页 |
1.2.3 国内CO_2驱应用情况 | 第16-18页 |
1.2.4 CO_2驱经济效益及应用前景 | 第18-24页 |
1.3 研究内容、思路及技术路线 | 第24-25页 |
1.4 完成主要工作量 | 第25-27页 |
1.5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| 第27-28页 |
1.5.1 主要成果 | 第27页 |
1.5.2 创新点 | 第27-28页 |
2 区域地质及开发概况 | 第28-34页 |
2.1 区块构造 | 第28-31页 |
2.1.1 油田凹陷发育历史 | 第28-29页 |
2.1.2 评价与开发进展 | 第29-31页 |
2.2 目前开发方式存在的问题 | 第31-33页 |
2.2.1 低渗透油层注水开发渗流阻力大 | 第31-32页 |
2.2.2 低渗透油层注水开发难以有效动用 | 第32-33页 |
2.3 试验区筛选 | 第33-34页 |
2.3.1 试验区选择原则 | 第33页 |
2.3.2 试验区选择结果 | 第33-34页 |
3 CO_2驱油机理及可行性研究 | 第34-48页 |
3.1 CO_2驱油可行性研究 | 第34-40页 |
3.1.1 CO_2原油膨胀实验 | 第34-35页 |
3.1.2 细管实验 | 第35-37页 |
3.1.3 CO_2长岩心驱替实验 | 第37-40页 |
3.2 油气混相特征数值模拟研究 | 第40-48页 |
3.2.1 井间剖面特征 | 第41-43页 |
3.2.2 CO_2驱油藏混相程度定量表征 | 第43-48页 |
4 CO_2驱开发井网优化设计 | 第48-92页 |
4.1 区域地质及构造特征 | 第48-75页 |
4.1.1 区域地质 | 第48页 |
4.1.2 构造特征 | 第48-50页 |
4.1.3 圈闭特征 | 第50-51页 |
4.1.4 沉积特征 | 第51-56页 |
4.1.5 储层特征 | 第56-64页 |
4.1.6 油层分布特征 | 第64-71页 |
4.1.7 油藏类型 | 第71-73页 |
4.1.8 流体性质 | 第73页 |
4.1.9 储量计算 | 第73-75页 |
4.2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 | 第75-79页 |
4.2.1 储层反演 | 第75-76页 |
4.2.2 构造及属性三维地质建模 | 第76-77页 |
4.2.3 油藏数值模型建立 | 第77-79页 |
4.3 油藏流体相态及生产历史拟合 | 第79-85页 |
4.3.1 拟组分划分 | 第79-80页 |
4.3.2 注气前地层流体PVT单次闪蒸实验数据拟合 | 第80页 |
4.3.3 注气膨胀实验拟合 | 第80-81页 |
4.3.4 地层流体拟组分临界特征参数 | 第81页 |
4.3.5 生产历史拟合 | 第81-85页 |
4.4 井网优化设计 | 第85-92页 |
4.4.1 开发层系组合 | 第85-86页 |
4.4.2 井网优化设计 | 第86-87页 |
4.4.3 井网方案设计、分析 | 第87-89页 |
4.4.4 开发井网方案确定及部署 | 第89-92页 |
5 N1试验区块CO_2驱注采参数优化设计 | 第92-100页 |
5.1 注采参数设计思路 | 第92页 |
5.2 注采能力设计 | 第92-94页 |
5.2.1 注气能力 | 第92-93页 |
5.2.2 采油能力 | 第93-94页 |
5.3 注采工作制度 | 第94-96页 |
5.3.1 注气井注入压力上限 | 第94页 |
5.3.2 油井关井油气比上限 | 第94-95页 |
5.3.3 油井合理流动压力确定 | 第95-96页 |
5.4 注采时机 | 第96-97页 |
5.5 注采方式 | 第97-100页 |
5.5.1 注气方式 | 第97-98页 |
5.5.2 采油方式 | 第98-100页 |
6 CO_2驱开发防窜及封窜技术研究 | 第100-107页 |
6.1 CO_2驱防窜方法 | 第100-104页 |
6.1.1 注CO_2+LPG驱油 | 第100-101页 |
6.1.2 不压裂注CO_2驱油 | 第101-102页 |
6.1.3 水气交替注入(WAG) | 第102-103页 |
6.1.4 水平井注气 | 第103-104页 |
6.2 CO_2驱深度封窜技术 | 第104-107页 |
结论 | 第107-108页 |
致谢 | 第108-10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9-115页 |
附录 | 第11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