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28页 |
1.1 引言 | 第13页 |
1.2 汽车内外饰产品的发展现状 | 第13-19页 |
1.3 CAE技术在注塑产品中的应用现状 | 第19-22页 |
1.4 基于知识的产品设计研究应用现状 | 第22-25页 |
1.5 课题的来源、目的和意义 | 第25页 |
1.5.1 课题的来源 | 第25页 |
1.5.2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5页 |
1.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5-28页 |
第二章 微型汽车内外饰塑料材料属性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| 第28-79页 |
2.1 引言 | 第28页 |
2.2 微型汽车内外饰PP类材料配方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| 第28-41页 |
2.2.1 实验原料简介 | 第28-31页 |
2.2.1.1 聚丙烯PP | 第28-30页 |
2.2.1.2 滑石粉Talc | 第30页 |
2.2.1.3 聚烯烃弹性体POE | 第30-31页 |
2.2.2 实验设备 | 第31-33页 |
2.2.3 实验流程及实验方案 | 第33-35页 |
2.2.4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35-41页 |
2.2.4.1 滑石粉Talc对改性PP材料性能的影响 | 第36-39页 |
2.2.4.2 刚性粒子填充物种类对改性PP材料性能的影响 | 第39页 |
2.2.4.3 弹性体POE添加含量对改性PP材料性能的影响 | 第39-41页 |
2.2.4.4 耐刮擦剂成分对改性PP材料性能的影响 | 第41页 |
2.3 微型汽车内外饰PP材料属性对产品机械性能的影响 | 第41-57页 |
2.3.1 微型汽车仪表板刚度分析 | 第42-50页 |
2.3.1.1 微型汽车仪表板刚度分析台架试验 | 第43-46页 |
2.3.1.2 微型汽车仪表板刚度分析CAE实验 | 第46-50页 |
2.3.2 微型汽车仪表板碰撞分析 | 第50-57页 |
2.3.2.1 微型汽车仪表板头部碰撞有限元分析模型建立 | 第51-52页 |
2.3.2.2 微型汽车仪表板头部碰撞有限元分析实验方案 | 第52-53页 |
2.3.2.3 微型汽车仪表板头部碰撞有限元分析实验结果 | 第53-57页 |
2.4 微型汽车内外饰PP材料属性对产品成型性能的影响 | 第57-71页 |
2.4.1 有限元分析材料的选择 | 第57-60页 |
2.4.2 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| 第60-63页 |
2.4.3 微型汽车仪表板注塑成型有限元分析实验结果 | 第63-71页 |
2.5 微型汽车内外饰PP材料配方分析及实验验证 | 第71-78页 |
2.5.1 微型汽车内外饰关键零件材料性能指标分析及配方验证 | 第72-75页 |
2.5.2 微型汽车内外饰关键零件试制及实验验证 | 第75-78页 |
2.6 小结 | 第78-79页 |
第三章 注塑成型工艺参数对微型汽车内外饰件成型质量的影响 | 第79-142页 |
3.1 引言 | 第79-80页 |
3.2 影响注塑成型质量的工艺参数 | 第80-83页 |
3.2.1 注射阶段的成型参数 | 第80-81页 |
3.2.2 保压阶段的成型参数 | 第81-82页 |
3.2.3 冷却阶段的成型参数 | 第82-83页 |
3.3 注射阶段成型工艺参数对注塑成型质量的影响 | 第83-112页 |
3.3.1 模具温度对注塑成型质量的影响 | 第85-90页 |
3.3.2 熔体温度对注塑成型质量的影响 | 第90-96页 |
3.3.3 注射时间对注塑成型质量的影响 | 第96-101页 |
3.3.4 注射速率对注塑成型质量的影响 | 第101-105页 |
3.3.5 V/P切换点的控制对注塑成型质量的影响 | 第105-112页 |
3.4 保压阶段成型工艺参数对注塑成型质量的影响 | 第112-132页 |
3.4.1 保压压力对注塑成型质量的影响 | 第113-121页 |
3.4.2 保压时间对注塑成型质量的影响 | 第121-128页 |
3.4.3 保压曲线对注塑成型质量的影响 | 第128-132页 |
3.5 冷却阶段成型工艺参数对注塑成型质量的影响 | 第132-141页 |
3.5.1 冷却介质的属性对注塑成型质量的影响 | 第133-141页 |
3.5.1.1 冷却液温度对注塑成型的影响 | 第133-137页 |
3.5.1.2 冷却液雷诺指数对注塑成型的影响 | 第137-141页 |
3.6 小结 | 第141-142页 |
第四章 微型汽车内外饰件注塑成型缺陷的预测及工艺参数优化 | 第142-184页 |
4.1 引言 | 第142-143页 |
4.2 建立注塑成型缺陷预测模型的基本理论 | 第143-154页 |
4.2.1 实验设计方法介绍 | 第143-151页 |
4.2.1.1 析因设计分析方法 | 第145-146页 |
4.2.1.2 田口(Taguchi)实验设计分析方法 | 第146-148页 |
4.2.1.3 响应曲面设计分析方法 | 第148-151页 |
4.2.2 智能算法介绍 | 第151-154页 |
4.2.2.1 遗传算法 | 第151-153页 |
4.2.2.2 粒子群算法 | 第153-154页 |
4.3 加强筋理论模型的注塑缩痕缺陷预测及工艺参数优化 | 第154-171页 |
4.3.1 加强筋理论分析模型的提出和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156-158页 |
4.3.2 实验方案与结果分析 | 第158-171页 |
4.3.2.1 析因分析 | 第159-162页 |
4.3.2.2 缩痕深度预测模型的建立 | 第162-169页 |
4.3.2.3 缩痕深度最小化下工艺参数寻优 | 第169-171页 |
4.4 缺陷预测模型在微型汽车内外饰件注塑成型中的应用 | 第171-183页 |
4.4.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171-173页 |
4.4.2 实验方案与结果分析 | 第173-183页 |
4.4.2.1 析因分析 | 第174-175页 |
4.4.2.2 翘曲变形量预测模型的建立 | 第175-181页 |
4.4.2.3 翘曲变形量最小化寻优 | 第181-183页 |
4.8 小结 | 第183-184页 |
第五章 微型汽车内外饰产品辅助设计专家系统的开发 | 第184-204页 |
5.1 引言 | 第184-186页 |
5.2 微型汽车内外饰产品辅助设计专家系统的总体设计 | 第186-193页 |
5.2.1 微型汽车内外饰产品辅助设计专家系统的功能需求 | 第186-188页 |
5.2.2 微型汽车内外饰产品辅助设计专家系统的框架设计 | 第188-193页 |
5.3 微型汽车内外饰产品辅助设计专家系统的模块设计 | 第193-203页 |
5.3.1 基础数据与用户管理模块 | 第193-194页 |
5.3.2 材料数据库模块 | 第194-198页 |
5.3.3 事例库管理模块 | 第198-200页 |
5.3.4 结构设计规则库管理模块 | 第200-203页 |
5.4 小结 | 第203-204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204-208页 |
6.1 结论 | 第204-206页 |
6.2 展望 | 第206-208页 |
致谢 | 第208-20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09-222页 |
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| 第22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