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 | 第3-5页 |
中文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绪论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9-19页 |
第一节 概念诠释 | 第9-12页 |
(一) 对社会边缘人的界定:“废弃的生命” | 第9-11页 |
(二) 对纪实摄影的概念界定 | 第11-12页 |
第二节 纪实摄影的实践脉络 | 第12-16页 |
(一) 国外关于社会边缘人的纪实摄影实践与研究 | 第12-14页 |
(二) 国内关于社会边缘人的纪实摄影实践 | 第14-16页 |
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中的纪实摄影的社会角色与社会效用 | 第16-19页 |
(一) 国外对纪实摄影的社会角色的研究 | 第16页 |
(二) 国内关于纪实摄影的社会角色的论述 | 第16-19页 |
第二章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| 第19-21页 |
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创新 | 第19页 |
(一) 研究问题 | 第19页 |
(二) 理论意义和创新之处 | 第19页 |
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| 第19-21页 |
第三章 表征社会:当代中国语境与纪实摄影的平民视角 | 第21-30页 |
第一节 当代中国语境下谁是“被废弃的人” | 第21-22页 |
第二节 源于现代性的设计:对于社会底层的关注 | 第22-23页 |
第三节 纪实摄影与“废弃的生命”:社会边缘人的纪实摄影表征 | 第23-30页 |
(一) 关注“废弃的生命”:纪实摄影的价值认同和秩序重建 | 第23-25页 |
(二) 关注视角:从“被废弃”到“将被废弃” | 第25-30页 |
第四章 案例分析 | 第30-61页 |
第一节 案例选择:废弃物的堆积地——从乡村到城市 | 第30-31页 |
第二节 乡村表征:关注现代社会“可牺牲的人”——以袁冬平的《穷人》为例分析 | 第31-44页 |
(一) 表征群体:中国乡村的留守人口 | 第32-42页 |
(二) 叙事方式:袁冬平如何拍摄“可牺牲的人” | 第42-43页 |
(三) 社会影响:《穷人》对于重建现代社会秩序的努力 | 第43-44页 |
第三节 城市表征:关注现代社会“过剩的人”——以张新民的《包围城市》为例分析 | 第44-59页 |
(一) 表征群体:向城市的远征的中国农民 | 第45-51页 |
(二) 现代性及其弃儿:废弃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| 第51-58页 |
(三) 社会影响:《包围城市》对于重建城市社会秩序的努力 | 第58-59页 |
第四节 《穷人》与《包围城市》的比较分析 | 第59-61页 |
(一) 城乡表征的差异 | 第59-60页 |
(二) 摄影师与拍摄对象关系的差异 | 第60-61页 |
第五章 讨论:当代中国纪实摄影的社会角色 | 第61-69页 |
第一节 当代中国语境下纪实摄影的社会角色 | 第61-65页 |
(一) 纪实摄影对社会边缘人的影响 | 第61-62页 |
(二) 纪实摄影的社会角色 | 第62-65页 |
第二节 中国语境下纪实摄影的反思:机遇与挑战 | 第65-69页 |
(一) 关于纪实摄影本身 | 第65-67页 |
(二) 关于当代中国语境下纪实摄影实践的反思 | 第67-69页 |
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:对于新纪实摄影的期待 | 第69-71页 |
图片目录 | 第71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77页 |
附件1:访谈纲要 | 第77-78页 |
附件2:访谈袁冬平(录音整理) | 第78-83页 |
附件3:访谈张新民(录音整理) | 第83-88页 |
注释 | 第88-92页 |
后记 | 第92-9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