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目录 | 第6-8页 |
1 绪论 | 第8-12页 |
1.1 选题背景和意义 | 第8-9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9-10页 |
1.2.1 国外研究 | 第9页 |
1.2.2 国内研究 | 第9-10页 |
1.3 研究思路 | 第10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10页 |
1.5 创新点和不足 | 第10-12页 |
2 中小企业信贷概述 | 第12-19页 |
2.1 中小企业与经济发展 | 第12-15页 |
2.1.1 中小企业的界定 | 第12-14页 |
2.1.2 中小企业的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| 第14-15页 |
2.2 中小企业信贷的涵义及特点 | 第15-16页 |
2.2.1 中小企业信贷的涵义 | 第15页 |
2.2.2 中小企业信贷的特点 | 第15-16页 |
2.3 中小企业信贷的相关理论 | 第16-19页 |
2.3.1 信贷配给理论 | 第16页 |
2.3.2 关系型贷款理论 | 第16-17页 |
2.3.3 金融共生理论 | 第17-19页 |
3 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的重要性 | 第19-23页 |
3.1 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 | 第19-21页 |
3.1.1 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及特点 | 第19-20页 |
3.1.2 银行信贷处于中小企业外源融资的主导地位 | 第20-21页 |
3.2 有助于商业银行分散信贷集中度风险 | 第21页 |
3.3 是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 | 第21页 |
3.4 有利于商业银行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 | 第21-23页 |
4 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| 第23-31页 |
4.1 我国商业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现 | 第23-27页 |
4.2 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27-31页 |
5 主要国家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的经验借鉴 | 第31-36页 |
5.1 美国中小企业信贷业务 | 第31-32页 |
5.1.1 发达的社区银行 | 第31页 |
5.1.2 专业的信贷团队 | 第31-32页 |
5.1.3 完善的信用担保制度 | 第32页 |
5.2 德国中小企业信贷业务 | 第32-33页 |
5.2.1 产品设计以中小企业客户为中心 | 第32页 |
5.2.2 规范业务流程下的风险防范体系 | 第32-33页 |
5.2.3 先进的电子信息系统 | 第33页 |
5.3 日本中小企业信贷业务 | 第33-34页 |
5.3.1 密切的银企关系 | 第33-34页 |
5.3.2 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| 第34页 |
5.4 可供借鉴的经验 | 第34-36页 |
5.4.1 有力的政策扶持 | 第34-35页 |
5.4.2 完善的信贷体系 | 第35页 |
5.4.3 和谐的银企关系 | 第35-36页 |
6 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的对策 | 第36-45页 |
6.1 科学选择客户 | 第36-38页 |
6.1.1 行业选择 | 第36-37页 |
6.1.2 地域选择 | 第37-38页 |
6.2 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信贷产品与服务的创新 | 第38-40页 |
6.2.1 创新服务理念 | 第38-39页 |
6.2.2 加强中小企业信贷产品的创新 | 第39页 |
6.2.3 完善网络金融服务产品 | 第39-40页 |
6.3 提升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营销水平 | 第40-41页 |
6.3.1 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导向 | 第40页 |
6.3.2 建立客户数据库促进银行营销的精准化 | 第40页 |
6.3.3 在产品营销中不断植入品牌概念 | 第40-41页 |
6.3.4 提高营销人员专业素质 | 第41页 |
6.4 完善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机制 | 第41-42页 |
6.4.1 完善中小企业信贷审批、责任追究制度 | 第41页 |
6.4.2 应加强贷后管理和监测 | 第41-42页 |
6.4.3 健全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激励措施 | 第42页 |
6.5 加强相关的外部配套体系建设 | 第42-45页 |
6.5.1 继续加强征信系统建设 | 第42-43页 |
6.5.2 建立合理的信用担保体系 | 第43页 |
6.5.3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 | 第43-45页 |
7 结论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49页 |
后记 | 第49-50页 |
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| 第50-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