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11-22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4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3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4-18页 |
1.2.1 国内土地利用评价以及和谐理论研究综述 | 第14-16页 |
1.2.2 国外土地利用评价以及和谐理论研究综述 | 第16-17页 |
1.2.3 研究综述 | 第17-18页 |
1.3 文章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
1.3.1 土地和谐利用评价理论探讨与研究方法 | 第18页 |
1.3.2 土地和谐利用评价实证研究 | 第18-19页 |
1.4 研究方案 | 第19-20页 |
1.4.1 数据来源 | 第19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9-20页 |
1.5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| 第20-22页 |
2 土地和谐利用评价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| 第22-32页 |
2.1 土地和谐利用评价相关概念 | 第22-25页 |
2.1.1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| 第22页 |
2.1.2 土地健康评价 | 第22-23页 |
2.1.3 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 | 第23页 |
2.1.4 和谐思想 | 第23页 |
2.1.5 人地和谐的概念 | 第23-24页 |
2.1.6 土地和谐利用评价 | 第24页 |
2.1.7 土地和谐利用评价与土地利用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关系 | 第24-25页 |
2.2 土地和谐利用评价的特点 | 第25-26页 |
2.2.1 目的明确性 | 第25页 |
2.2.2 层次性 | 第25页 |
2.2.3 动态性 | 第25页 |
2.2.4 空间性 | 第25-26页 |
2.3 土地和谐利用评价意义 | 第26-28页 |
2.3.1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 | 第26页 |
2.3.2 贯彻实施土地资源保护的内在需求 | 第26-27页 |
2.3.3 推行土地利用伦理观的必然需求 | 第27页 |
2.3.4 实现人地共荣的迫切要求 | 第27-28页 |
2.4 相关理论基础 | 第28-32页 |
2.4.1 和谐论 | 第28-29页 |
2.4.2 和谐生态伦理学 | 第29页 |
2.4.3 和谐管理学 | 第29-30页 |
2.4.4 和谐经济学 | 第30页 |
2.4.5 博弈论 | 第30页 |
2.4.6 系统理论 | 第30-31页 |
2.4.7 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31-32页 |
3 土地和谐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 | 第32-46页 |
3.1 指标体系构建目的 | 第32页 |
3.2 指标体系构建思想 | 第32-33页 |
3.3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| 第33-35页 |
3.4 指标筛选方法 | 第35页 |
3.5 基于和谐五要素的土地和谐利用评价指标的设计 | 第35-44页 |
3.5.1 和谐五要素 | 第35-36页 |
3.5.2 量化指标体系 | 第36-44页 |
3.6 评价标准 | 第44-45页 |
3.7 土地和谐利用评价方法 | 第45-46页 |
4 实证分析—以长沙市长沙县为例 | 第46-66页 |
4.1 研究区概况 | 第46-47页 |
4.2 长沙县土地利用系统现状分析 | 第47-51页 |
4.2.1 长沙县县民社会关系分析 | 第47-48页 |
4.2.2 长沙县人地关系现状分析 | 第48页 |
4.2.3 长沙县自然系统现状分析 | 第48-50页 |
4.2.4 长沙县土地利用系统存在的问题 | 第50-51页 |
4.3 长沙县土地和谐利用评价过程 | 第51-61页 |
4.3.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| 第51-52页 |
4.3.2 收集有关的原始数据 | 第52-56页 |
4.3.3 子和谐度的计算 | 第56-57页 |
4.3.4 权重的确定 | 第57-59页 |
4.3.5 人地和谐度计算结果 | 第59-61页 |
4.4 评价结果分析 | 第61-66页 |
4.4.1 长沙县人与人之间和谐度 | 第61-62页 |
4.4.2 长沙县人与地之间和谐度 | 第62-63页 |
4.4.3 长沙县土地内部与自然要素之间关系和谐度 | 第63-64页 |
4.4.4 长沙县土地和谐利用和谐度 | 第64-66页 |
5 长沙县土地和谐利用和谐度预测和对策研究 | 第66-75页 |
5.1 长沙县2011-2015年土地和谐利用和谐度预测 | 第66-69页 |
5.1.1 灰色数列GM(1,1)模型 | 第66-67页 |
5.1.2 长沙县土地和谐利用和谐度预测研究 | 第67-69页 |
5.1.3 长沙县土地和谐利用和谐度GM(1,1)优化模型预测结果分析 | 第69页 |
5.2 促进长沙县土地和谐利用对策研究 | 第69-75页 |
5.2.1 加大教育投资力度,提高县民的环保意识和综合文化素质 | 第70-71页 |
5.2.2 加强公共服务能力的建设,提高公众信息透明度,便于公众参与公共管理和监督 | 第71页 |
5.2.3 严格执行各部门的行业标准,防治结合,保护土地资源 | 第71-72页 |
5.2.4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,缩小城乡差距,促进人际关系和谐 | 第72-73页 |
5.2.5 规范土地市场,促进环保建设 | 第73页 |
5.2.6 大力引进现代科学技术,加强土地利用实施监测,引导土地利用关系和谐化 | 第73-75页 |
6 结论和展望 | 第75-78页 |
6.1 创新点与研究结论 | 第75-76页 |
6.2 不足之处及今后研究内容 | 第76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1页 |
附录 | 第81-85页 |
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85-86页 |
致谢 | 第86-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