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6页 |
1.1 研究意义 | 第12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12-23页 |
1.2.1 废玻璃用作混凝土骨料 | 第13-16页 |
1.2.2 玻璃用作生产水泥的原材料 | 第16页 |
1.2.3 玻璃用作混凝土的矿物掺合料 | 第16-20页 |
1.2.4 分形理论及其在混凝土中的应用 | 第20-23页 |
1.3 存在的问题 | 第23-24页 |
1.4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| 第24-26页 |
1.4.1 研究目标 | 第25页 |
1.4.2 研究内容 | 第25-26页 |
第2章 试验材料和方法 | 第26-34页 |
2.1 试验材料 | 第26-28页 |
2.1.1 水泥 | 第26页 |
2.1.2 砂 | 第26页 |
2.1.3 废玻璃粉 | 第26-27页 |
2.1.4 水和试剂 | 第27-28页 |
2.2 试验方法 | 第28-29页 |
2.2.1 废玻璃粉比表面积测定 | 第28-29页 |
2.2.2 粒度分析 | 第29页 |
2.3 胶砂强度试验 | 第29-33页 |
2.3.1 玻璃粉的粒度分布与其活性的关系 | 第29-30页 |
2.3.2 激发剂对玻璃粉活性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2.3.3 水热和复合活化 | 第31-33页 |
2.3.4 活性随龄期的变化 | 第33页 |
2.4 微观分析试验 | 第33-34页 |
2.4.1 扫描电镜实验(SEM) | 第33页 |
2.4.2 压汞实验 | 第33-34页 |
第3章 物理活化 | 第34-51页 |
3.1 废玻璃粉的物理活性 | 第34-35页 |
3.2 分形模型的建立 | 第35-36页 |
3.3 灰色关联分析简介 | 第36-37页 |
3.4 试验结果分析 | 第37-50页 |
3.4.1 玻璃粉对胶砂流动度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3.4.2 废玻璃粉粒度特征与活性的关系 | 第38-43页 |
3.4.3 分形维数与其活性关系分析 | 第43-45页 |
3.4.4 废玻璃粉颜色与其活性关系探讨 | 第45-46页 |
3.4.5 废玻璃粉活性与龄期的关系 | 第46-47页 |
3.4.6 活性指数与研磨时间的关系 | 第47-48页 |
3.4.7 废玻璃粉粒度分布与活性指数灰色关联分析 | 第48-50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第4章 化学活化 | 第51-63页 |
4.1 化学激发剂激发机理 | 第51-52页 |
4.1.1 碱性激发剂的激发机理 | 第51-52页 |
4.1.2 硫酸盐的激发机理 | 第52页 |
4.2 盒维数简介 | 第52页 |
4.3 试验结果分析 | 第52-61页 |
4.3.1 激发剂掺量与活性的关系 | 第52-56页 |
4.3.2 激发剂种类对活性的影响 | 第56-58页 |
4.3.3 龄期与活性的关系 | 第58-59页 |
4.3.4 复掺对废玻璃粉活性激发的影响 | 第59-61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1-63页 |
第5章 水热及复合活化 | 第63-69页 |
5.1 水热活化机理 | 第63页 |
5.2 活化工艺流程 | 第63页 |
5.3 水热活化试验结果及分析 | 第63-66页 |
5.4 复合活化试验结果及分析 | 第66-67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67-69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9-71页 |
6.1 结论 | 第69-70页 |
6.2 展望 | 第70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6页 |
成果目录 | 第76-77页 |
致谢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