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2-3页 |
Abstract | 第3页 |
中文文摘 | 第4-7页 |
目录 | 第7-10页 |
绪论 | 第10-20页 |
第一节 研究背景 | 第10-15页 |
1.1.1 世界儿童玩具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 | 第10-12页 |
1.1.2 中国儿童玩具市场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1.3 注重交互的玩具设计 | 第13-14页 |
1.1.4 寓教于乐的儿童教育方法 | 第14页 |
1.1.5 当代儿童成长环境 | 第14-15页 |
第二节 交互式儿童益智玩具研究综述 | 第15-17页 |
1.2.1 交互与产品设计 | 第15页 |
1.2.2 国内外交互式儿童益智玩具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第三节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7-18页 |
1.3.1 课题的目的 | 第17页 |
1.3.2 课题研究的意义 | 第17-18页 |
第四节 论文的研究对象 | 第18-19页 |
第五节 课题研究方法 | 第19-20页 |
第一章 儿童益智玩具设计综述 | 第20-28页 |
第一节 儿童益智玩具的概念 | 第20页 |
第二节 儿童益智玩具分类及其特点研究 | 第20-23页 |
2.2.1 传统益智玩具分类及特点 | 第21页 |
2.2.2 交互式益智玩具分类及其特点研究 | 第21-22页 |
2.2.3 传统益智玩具与交互式益智玩具比较 | 第22-23页 |
第三节 交互式益智玩具发展现状分析 | 第23-25页 |
2.3.1 语音发声类交互式益智玩具 | 第23页 |
2.3.2 早教机类交互式益智玩具 | 第23-24页 |
2.3.3 趣味类交互式益智玩具 | 第24页 |
2.3.4 智能机器人 | 第24-25页 |
第四节 2011年全美畅销交互益智玩具产品案例分析 | 第25-26页 |
第五节 交互式益智玩具发展趋势分析小结 | 第26-28页 |
第二章 (3-6岁)学龄前儿童调查分析 | 第28-42页 |
第一节 学龄前儿童调查要素及其涉及的设计时可预见问题分析表 | 第28页 |
第二节 (3-6岁)学龄前儿童调查方法 | 第28-39页 |
3.2.1 影响儿童与玩具交互的生理因素 | 第30-32页 |
3.2.2 影响儿童与玩具交互的心理因素 | 第32-34页 |
3.2.3 儿童与益智玩具的互动行为 | 第34-37页 |
3.2.3.1 儿童—益智玩具 | 第34-36页 |
3.2.3.2 儿童—益智玩具—他人 | 第36-37页 |
3.2.4 学龄前儿童相关生活环境分析 | 第37-39页 |
3.2.4.1 学龄前儿童家庭环境分析及设计时可预见问题 | 第37-38页 |
3.2.4.2 学龄前儿童社会环境分析及设计时可预见问题 | 第38-39页 |
第三节 (3-6岁)学龄前儿童特征设计要素总结 | 第39-42页 |
第三章 以(3-6岁)学龄前儿童为目标用户的玩具交互设计策划 | 第42-52页 |
第一节 交互设计的原则 | 第42-44页 |
第二节 基于交互设计理论的学龄前儿童益智玩具设计系统 | 第44-46页 |
第三节 基于交互设计理论的儿童益智玩具设计方法 | 第46-52页 |
4.3.1 基于交互设计理论的儿童益智玩具设计要素 | 第46-48页 |
4.3.2 基于交互设计理论的儿童益智玩具设计方法 | 第48-50页 |
4.3.3 基于交互设计理论的学龄前儿童益智玩具设计评估 | 第50-52页 |
第四章 学龄前儿童益智玩具设计实践 | 第52-68页 |
第一节 概念导入和产品企划 | 第52-53页 |
第二节 设计概念生成 | 第53-61页 |
5.2.1 同类儿童语言启蒙玩具产品调研 | 第53-55页 |
5.2.2 用户研究 | 第55-59页 |
5.2.2.1 (3-6岁)学龄前儿童学习原则分析 | 第55-56页 |
5.2.2.2 专家访谈报告 | 第56-58页 |
5.2.2.3 学龄前儿童家长访谈 | 第58-59页 |
5.2.3 原型预设 | 第59-61页 |
第三节 概念选择 | 第61-63页 |
5.3.1 设计发散 | 第61-62页 |
5.3.2 以目标位导向的设计方法(GDD) | 第62-63页 |
5.3.2.1 确定人物角色 | 第62-63页 |
5.3.2.2 确定用户目标 | 第63页 |
5.3.2.3 建立场景 | 第63页 |
第四节 设计深入 | 第63-68页 |
5.4.1 “贫嘴唐基”——学龄前儿童语言启蒙益智玩具设计说明 | 第63-65页 |
5.4.2 原型制作 | 第65-66页 |
5.4.3 设计效果图及场景演示 | 第66-68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8-70页 |
第一节 研究结论 | 第68-69页 |
第二节 未来展望 | 第69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| 第72-74页 |
致谢 | 第74-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