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导言 | 第8-13页 |
一、以人为本的含义 | 第13-21页 |
(一) 以人为本中“人”的界定 | 第13-16页 |
1. 个体性的人:现实的个人 | 第13-14页 |
2. 群体性的人:特定的人民 | 第14-16页 |
(二) 以人为本中“本”的界定 | 第16-17页 |
1. “本”具有历史观意义 | 第16页 |
2. “本”具有价值观意义 | 第16-17页 |
(三)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| 第17-21页 |
1. 以人为本的基本涵义 | 第17-19页 |
2. 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 | 第19-21页 |
二、邓小平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溯源 | 第21-27页 |
(一) 中国古代朴素的民本思想 | 第21-23页 |
(二) 近代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想 | 第23-25页 |
(三) 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理论 | 第25-26页 |
(四) 毛泽东思想的以人为本理论 | 第26-27页 |
三、邓小平以人为本思想的内容 | 第27-43页 |
(一) 经济方面关注人的需要 | 第27-30页 |
1. 人的基本需求是实践活动的根本动力 | 第27-28页 |
2.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| 第28-29页 |
3. 改革开放之路是强国富民的基本国策 | 第29-30页 |
(二) 政治方面重视人的权利 | 第30-32页 |
1. 发展民主,保障人民权利 | 第30-31页 |
2. 健全法制,维护人民地位 | 第31-32页 |
3. 改善领导,加强人民监督 | 第32页 |
(三) 文化方面提升人的素质 | 第32-37页 |
1. 保障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| 第33-34页 |
2. 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| 第34-35页 |
3. 确保人民的文化发展成果 | 第35-37页 |
(四) 社会方面强调关注民生 | 第37-40页 |
1. 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改善人民生活 | 第37-38页 |
2. 在按劳分配的基础上力阻两极分化 | 第38-39页 |
3. 在国家稳定的基础上保障民生环境 | 第39-40页 |
(五) 总体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| 第40-43页 |
1. 致力于创建一个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 | 第40-41页 |
2. 着眼于建设一个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 | 第41页 |
3. 立足于发展一个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事业 | 第41-43页 |
四、邓小平以人为本思想的特征 | 第43-51页 |
(一) 科学的实践性 | 第43-44页 |
1. 理论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 | 第43-44页 |
2. 理论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实践 | 第44页 |
(二) 鲜明的时代性 | 第44-46页 |
1. 精辟定位时代主题 | 第45页 |
2. 准确把握中国国情 | 第45-46页 |
(三) 独特的创新性 | 第46-49页 |
1. 在扬弃中继承中西方传统的人本思想 | 第46-47页 |
2. 在继承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中的人本理论 | 第47-49页 |
(四) 深厚的人民性 | 第49-51页 |
1. 人民群众是改革和发展的主要力量 | 第49页 |
2. 人民利益是改革和发展的价值归依 | 第49-51页 |
五、邓小平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意义 | 第51-56页 |
(一) 是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的理论基础 | 第51-52页 |
(二) 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核心 | 第52页 |
(三)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导 | 第52-53页 |
(四) 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行动指南 | 第53-56页 |
结语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0页 |
后记 | 第60-61页 |
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