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部分 综述 | 第11-19页 |
1.1 中草药 | 第11-14页 |
1.1.1 中草药的生理作用 | 第11-12页 |
1.1.2 中草药提取物的应用 | 第12-14页 |
1.1.3 中草药提取物存在的问题 | 第14页 |
1.2 益生菌 | 第14-15页 |
1.2.1 益生菌的来源和分类 | 第14页 |
1.2.2 益生菌对人体的生理功能 | 第14-15页 |
1.2.3 益生菌制品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| 第15页 |
1.3 溃疡性结肠炎 | 第15-17页 |
1.3.1 脾胃学说 | 第16页 |
1.3.2 病因 | 第16页 |
1.3.3 病理病症 | 第16页 |
1.3.4 主要造模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3.5 治疗 | 第17页 |
1.4 课题研究意义及基本内容 | 第17-19页 |
1.4.1 课题研究意义 | 第17-18页 |
1.4.2 课题研究基本内容 | 第18-19页 |
第二部分 九种健脾胃对益生菌体外生长的影响 | 第19-37页 |
1 引言 | 第19-20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20-25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20-22页 |
2.1.1 试验菌种 | 第20页 |
2.1.2 中草药 | 第20页 |
2.1.3 试验培养基 | 第20-21页 |
2.1.4 稀释液 | 第21页 |
2.1.5 主要试剂 | 第21页 |
2.1.6 主要仪器设备 | 第21-22页 |
2.2 试验方法 | 第22页 |
2.2.1 厌氧培养基的制备 | 第22页 |
2.2.2 菌种活化 | 第22页 |
2.2.3 Hungate 厌氧滚管技术: | 第22页 |
2.2.4 多糖含量的测定 | 第22页 |
2.3 计数方法 | 第22-23页 |
2.3.1 OD 值测定 | 第22-23页 |
2.3.2 活菌计数 | 第23页 |
2.4 试验内容 | 第23-25页 |
2.4.1 三种益生菌在基础培养基及 cMRS 中生长的情况 | 第23页 |
2.4.2 九种中草药对益生菌体外生长的影响 | 第23页 |
2.4.3 三种中草药的不同浓度对益生菌体外生长的影响 | 第23页 |
2.4.4 三种中草药的不同浓度对致病菌体外生长的影响 | 第23-24页 |
2.4.5 低浓度的神曲培养基对益生菌和致病菌体外生长的影响 | 第24页 |
2.4.6 测定中草药提取液中多糖的含量 | 第24页 |
2.4.7 进行统计学分析 | 第24-25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25-34页 |
3.1 三种益生菌在基础培养基及 cMRS 中生长的情况 | 第25页 |
3.2 九种中草药对益生菌体外生长的影响 | 第25-27页 |
3.3 三种中草药的不同浓度对益生菌体外生长的影响 | 第27-29页 |
3.4 三种中草药的不同浓度对致病菌体外生长的影响 | 第29-31页 |
3.5 低浓度的神曲对益生菌和致病菌体外生长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3.6 中药提取液中的多糖浓度 | 第32-34页 |
4 讨论 | 第34-37页 |
4.1 基础培养基对中草药在体外对双歧杆菌促生长作用的影响 | 第34页 |
4.2 比浊法和 Hungate 厌氧滚管计数法 | 第34页 |
4.3 中草药对益生菌体外生长的影响 | 第34-36页 |
4.4 神曲、薏米、红参对致病菌体外生长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第三部分 神曲、薏米和红参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影响 | 第37-55页 |
1 引言 | 第37-38页 |
2 试验材料和方法 | 第38-42页 |
2.1 中草药 | 第38页 |
2.2 试验动物 | 第38页 |
2.3 药品和试剂 | 第38-39页 |
2.4 试验溶液的配制 | 第39页 |
2.5 主要试验仪器 | 第39-40页 |
2.6 试验方法 | 第40-42页 |
2.6.1 溃疡性结肠炎大鼠 TNBS 造模方法 | 第40页 |
2.6.2 制作结肠组织病理切片 | 第40页 |
2.6.3 丙二醛(MDA)检测方法 | 第40-41页 |
2.6.4 髓过氧化物酶(MPO)检测方法 | 第41页 |
2.6.5 粪便基因组的提取方法 | 第41-42页 |
3 试验内容 | 第42-46页 |
3.1 试验动物饲养 | 第42页 |
3.2 试验动物分组 | 第42页 |
3.3 日常观察 | 第42页 |
3.4 生长性能测定 | 第42-43页 |
3.5 粪便采集 | 第43页 |
3.6 血常规指标测定 | 第43页 |
3.7 大鼠解剖方案 | 第43-44页 |
3.8 组织病理切片分析 | 第44页 |
3.9 机体抗氧化系统指标的测定 | 第44页 |
3.10 定量 PCR 分析 UC 大鼠肠道菌群 | 第44-46页 |
3.10.1 粪便细菌 DNA 的提取 | 第44页 |
3.10.2 DNA 拷贝数的测定 | 第44页 |
3.10.3 大鼠肠道菌群的测定 | 第44-46页 |
4 结果与分析 | 第46-52页 |
4.1 UC 大鼠一般状况 | 第46-47页 |
4.2 UC 大鼠结肠形态学观察结果及脏器重量分析结果 | 第47-48页 |
4.3 大鼠血常规结果分析 | 第48-49页 |
4.4 大鼠结肠组织中 MDA 和 MPO 的含量 | 第49-50页 |
4.5 荧光定量 PCR 分析大鼠肠道菌群的结果分析 | 第50-52页 |
4.5.1 粪便基因的提取 | 第50页 |
4.5.2 荧光定量 PCR 分析 UC 大鼠肠道中不同菌的相对含量 | 第50-52页 |
5 讨论 | 第52-55页 |
5.1 TNBS/乙醇诱导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 | 第52页 |
5.2 中草药提取液对 UC 大鼠的结肠损伤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5.3 中药提取液对 UC 大鼠的抗氧化作用 | 第53页 |
5.4 中药提取液对 UC 大鼠的肠道菌群的影响 | 第53-55页 |
第四部分 复合增菌培养基的优化 | 第55-60页 |
1 引言 | 第55-56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56-57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56页 |
2.2 试验方法 | 第56页 |
2.3 计数方法 | 第56页 |
2.4 试验内容 | 第56-57页 |
2.4.1 复合增菌培养基成分的优化 | 第56页 |
2.4.2 进行统计学分析 | 第56-57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57-59页 |
4 讨论 | 第59-60页 |
结论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6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6-67页 |
致谢 | 第67-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