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引言 | 第10-13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3-23页 |
第一节 语码转换 | 第13-15页 |
一、 语码和语码转换 | 第13-14页 |
二、 双语者 | 第14-15页 |
第二节 语码转换研究 | 第15-23页 |
一、 语码转换的定义和分类 | 第15-17页 |
二、 语码转换的国内外研究评述 | 第17-19页 |
三、 语码转换的研究视角 | 第19-23页 |
第二章 理论基础 | 第23-29页 |
第一节 Verschueren 的语言顺应论 | 第23-25页 |
一、 语言顺应论的提出 | 第23-24页 |
二、 语言的选择:变异性,协商性和顺应性 | 第24-25页 |
三、 语言顺应论的四个角度 | 第25页 |
第二节 于国栋的语码转换顺应研究 | 第25-27页 |
一、 顺应理论模式的前身 | 第26页 |
二、 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的顺应性模式 | 第26-27页 |
第三节 语码转换顺应性研究的分析模式 | 第27-28页 |
第四节 电影中语码转换的顺应性 | 第28-29页 |
第三章 英文电影中英汉语码转换的顺应机制—社会层面 | 第29-37页 |
第一节 解决文化冲突 | 第30-31页 |
第二节 尊重历史文化背景 | 第31-32页 |
第三节 遵约社会习俗 | 第32-35页 |
第四节 凸显人物角色或身份地位 | 第35-37页 |
第三章 英文电影中英汉语码转换的顺应机制—语言层面 | 第37-45页 |
第一节 机械的重复 | 第38-39页 |
第二节 直接引用 | 第39-41页 |
第三节 强调 | 第41页 |
第四节 语音语义的混淆 | 第41-42页 |
第五节 语言环境的牵制 | 第42-45页 |
第五章 英文电影中英汉语码转换的顺应机制--心理层面 | 第45-57页 |
第一节 表达特殊的情感 | 第46-51页 |
一、 喜悦或羞愧 | 第46-47页 |
二、 询问或恳求 | 第47-48页 |
三、 警告或强调 | 第48-49页 |
四、 炫耀或挑衅 | 第49-51页 |
第二节 制造幽默 | 第51-52页 |
第三节 拉近人物关系 | 第52-53页 |
第四节 转移话题 | 第53-54页 |
第五节 排除其他交谈者 | 第54-57页 |
结论 | 第57-60页 |
注释 | 第60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| 第66-67页 |
致谢 | 第67-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