缩略语表 | 第5-7页 |
中文摘要 | 第7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2页 |
前言 | 第13-15页 |
文献回顾 | 第15-26页 |
第一部分 肿瘤与神经共培养模型的建立 | 第26-33页 |
1 材料 | 第26-28页 |
1.1 试剂与耗材 | 第26-27页 |
1.2 实验动物和细胞系 | 第27页 |
1.3 仪器设备 | 第27-28页 |
2 方法 | 第28-29页 |
2.1 背根神经节的提取 | 第28页 |
2.2 细胞的准备 | 第28页 |
2.3 三维共培养模型的建立 | 第28-29页 |
2.4 免疫荧光 | 第29页 |
3 结果 | 第29-31页 |
4 讨论 | 第31-33页 |
第二部分 食管癌细胞系与背根神经节相互作用的形态学研究 | 第33-45页 |
1 材料 | 第33-35页 |
1.1 试剂与耗材 | 第33-34页 |
1.2 实验动物和细胞系 | 第34页 |
1.3 仪器设备 | 第34-35页 |
2 方法 | 第35-36页 |
2.1 食管癌与神经三维共培养 | 第35页 |
2.2 食管癌细胞系与背根神经节混合培养 | 第35页 |
2.3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(qRT PCR) | 第35-36页 |
2.4 统计学方法 | 第36页 |
3 结果 | 第36-43页 |
3.1 神经节促进食管癌细胞的迁移 | 第36-38页 |
3.2 食管癌细胞促进神经导向及生长 | 第38-40页 |
3.3 食管癌细胞沿着神经进行转移 | 第40-43页 |
4 讨论 | 第43-45页 |
第三部分 食管癌神经周浸润与临床病例关系 | 第45-51页 |
1 材料 | 第45-46页 |
2 方法 | 第46-47页 |
2.1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(SP 法) | 第46页 |
2.2 HE 染色 | 第46-47页 |
2.3 结果判定 | 第47页 |
2.4 统计学方法 | 第47页 |
3 结果 | 第47-49页 |
4 讨论 | 第49-51页 |
小结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61页 |
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| 第61-63页 |
致谢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