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发性黄斑前膜危险因素及黄斑区结构和功能相关性的临床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缩略语 | 第11-12页 |
前言 | 第12-15页 |
研究现状、成果 | 第12-13页 |
研究目的、方法 | 第13-15页 |
一、特发性黄斑前膜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| 第15-31页 |
1.1 资料和方法 | 第15-23页 |
1.1.1 临床资料 | 第15-16页 |
1.1.2 眼部检查及方法 | 第16-20页 |
1.1.3 问卷调查方法及内容 | 第20-21页 |
1.1.4 统计学分析方法 | 第21-23页 |
1.2 结果 | 第23-26页 |
1.2.1 一般情况及检查结果 | 第23页 |
1.2.2 问卷结果 | 第23页 |
1.2.3 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| 第23-25页 |
1.2.4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| 第25-26页 |
1.3 讨论 | 第26-30页 |
1.3.1 IMEM分期、病因、病理学及发病机制 | 第26-28页 |
1.3.2 最佳矫正视力 | 第28-29页 |
1.3.3 致病危险因素 | 第29-30页 |
1.4 小结 | 第30-31页 |
二、特发性黄斑前膜黄斑区结构和功能的临床研究 | 第31-49页 |
2.1 资料和方法 | 第31-37页 |
2.1.1 临床资料 | 第31页 |
2.1.2 检查及方法 | 第31-36页 |
2.1.3 研究指标 | 第36页 |
2.1.4 统计学分析方法 | 第36-37页 |
2.2 结果 | 第37-44页 |
2.2.1 视力及分期 | 第37页 |
2.2.2 OCT检查结果 | 第37页 |
2.2.3 mfERG的结果 | 第37-38页 |
2.2.4 相关性分析 | 第38-44页 |
2.3 讨论 | 第44-47页 |
2.3.1 多焦视网膜电图 | 第44-45页 |
2.3.2 视力与CRT的关系 | 第45-46页 |
2.3.3 视力与多焦视网膜电图反应的关系 | 第46页 |
2.3.4 CRT与多焦视网膜电图反应的关系 | 第46-47页 |
2.4 小结 | 第47-49页 |
结论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4页 |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54-55页 |
综述 特发性黄斑前膜的研究新进展 | 第55-68页 |
综述参考文献 | 第63-68页 |
致谢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