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7页 |
·论文选题背景和依据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·基础研究 | 第12-14页 |
·综合研究 | 第14-15页 |
·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5页 |
·工作量 | 第15-16页 |
·约定 | 第16-17页 |
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| 第17-21页 |
·地层及构造分区 | 第17-18页 |
·大地构造背景 | 第18-20页 |
·岩浆岩 | 第20-21页 |
第三章 早三叠世年轻陆壳的陆内俯冲 | 第21-36页 |
·早三叠世山间盆地沉积 | 第22-25页 |
·早三叠世沉积岩的分布 | 第22-23页 |
·早三叠世沉积岩的沉积序列 | 第23-25页 |
·早三叠世火山活动 | 第25-30页 |
·早三叠世火山岩的岩石学特征 | 第26-27页 |
·早三叠世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| 第27-3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0-36页 |
第四章 中—晚三叠世后造山—后碰撞作用 | 第36-52页 |
·上三叠统沉积地层 | 第36-44页 |
·上三叠统沉积地层的沉积特征 | 第36-38页 |
·上三叠统地层沉积时代的确定 | 第38-44页 |
·中—晚三叠世岩浆活动 | 第44-46页 |
·中—晚三叠世岩浆岩的岩石学特征 | 第45-46页 |
·中—晚三叠世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| 第4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6-52页 |
·上三叠统沉积地层的沉积环境 | 第46-49页 |
·晚三叠世花岗岩产生的构造背景 | 第49-51页 |
·晚三叠世研究区的构造背景 | 第51-52页 |
第五章 早中侏罗世伸展—中晚侏罗世蒙古鄂霍茨克洋俯冲 | 第52-61页 |
·早—中侏罗世含煤地层 | 第52-53页 |
·中侏罗世火山活动 | 第53-57页 |
·成岩年龄 | 第53页 |
·岩石学、岩相学特征 | 第53-55页 |
·地球化学特征 | 第55-5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7-61页 |
第六章 晚侏罗世蒙古—鄂霍茨克洋闭合的远程效应 | 第61-76页 |
·逆冲推覆构造 | 第61-69页 |
·逆冲断层带的形成时代 | 第61-62页 |
·逆冲断层两盘岩石变形特点 | 第62-65页 |
·有限应变的测量 | 第65-67页 |
·逆冲推覆构造运动学特点 | 第67-69页 |
·晚侏罗世同构造沉积 | 第69-7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3-76页 |
结论 | 第76-80页 |
致谢 | 第80-8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2-91页 |
附录 | 第91-111页 |
附表 | 第91-103页 |
图版 | 第103-111页 |
个人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11-11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