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天文学、地球科学论文--矿床学论文--矿床分类论文--有色金属论文

新疆东天山彩霞山式铅锌矿多元地学信息找矿预测研究

摘要第1-6页
Abstract第6-10页
1 绪论第10-30页
   ·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0-12页
     ·选题背景第10-11页
     ·依托项目支持第11-12页
   ·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-26页
     ·全国铅锌矿开发及研究现状第12-13页
     ·东天山铅锌矿勘查及研究现状第13-17页
     ·矿产资源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-20页
     ·化探数据处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0-24页
     ·矿产总量预测方法国内外现状第24-26页
   ·研究内容及路线第26-30页
     ·研究内容第26-27页
     ·技术条件和试验条件第27-28页
     ·工作量及技术路线第28-30页
2 东天山区域地质及彩霞山铅锌矿地质第30-60页
   ·区域地理概况第30-31页
   ·区域地质背景第31-47页
     ·区域地层第31-36页
     ·区域构造第36-42页
     ·岩浆岩第42-46页
     ·变质作用第46-47页
   ·区域矿产综合成矿规律分析第47-56页
     ·区域矿产概述第47-48页
     ·矿床成矿系列划分第48-51页
     ·东天山铅锌矿情况第51-56页
   ·彩霞山矿区地质特征第56-57页
     ·矿区地理位置第56页
     ·矿区地层第56页
     ·矿区构造第56-57页
     ·矿区岩浆岩第57页
     ·围岩蚀变第57页
   ·彩霞山矿石及矿体分布特征第57-59页
     ·矿石特征第57-58页
     ·矿体分布第58-59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59-60页
3 彩霞山成矿机制、成矿规律及控矿条件第60-69页
   ·铅锌元素的物性及地球化学行为第60-61页
     ·铅锌物性第60页
     ·铅锌地球化学行为第60-61页
   ·彩霞山成矿机制剖析第61-65页
     ·物理化学条件第61-64页
     ·成矿模式第64-65页
   ·彩霞山成矿规律研究第65-68页
     ·地层岩性对成矿的制约第66页
     ·地质构造主导成矿第66-67页
     ·岩浆活动提供成矿热动力第67-68页
   ·控矿条件第68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68-69页
4 东天山区域地质、物探、遥感找矿信息提取研究第69-82页
   ·地质找矿信息提取第69-71页
   ·地球物理找矿信息提取第71-73页
     ·岩矿石物性特征概述第71-72页
     ·重力构造提取第72-73页
     ·地磁构造提取第73页
   ·遥感找矿信息提取第73-80页
     ·影像预处理第74-77页
     ·地物解译第77-79页
     ·遥感蚀变特征提取第79-80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80-82页
5 东天山地球化学找矿信息提取第82-118页
   ·矿体地球化学特征第82-87页
     ·矿体地表地球化学第82-84页
     ·矿体钻孔原生晕第84-87页
   ·矿区地球化学特征第87-91页
     ·统计分析第87页
     ·元素的聚类谱系第87页
     ·元素的相关性分析第87-91页
   ·区域地球化学特征第91-117页
     ·数据质量检查第91-92页
     ·元素含量统计分析第92-97页
     ·系统偏差及其校正第97-103页
     ·区域地质作用中元素特征第103-107页
     ·元素在区域上的分布规律第107-110页
     ·异常样品的模式识别第110-117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117-118页
6 东天山彩霞山式铅锌矿综合信息成矿预测第118-129页
   ·多元地学综合信息找矿预测模型第118页
   ·基于kohonen的成矿预测第118-121页
     ·研究区地质统计单元的划分方案第120页
     ·多元地学信息证据因子的遴选第120页
     ·预测区圈定第120-121页
   ·找矿预测靶区的地质依据剖析及评价第121-122页
   ·资源量估算第122-127页
     ·原理和方法第122-123页
     ·剥蚀系数与总资源量第123-124页
     ·参数确定第124-127页
     ·资源量估算第127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127-129页
7 结论和建议第129-133页
   ·主要结论与成果第129-132页
   ·存在的不足及建议第132-133页
致谢第133-134页
参考文献第134-139页
个人简历第139页

论文共13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北祁连造山带早古生代花岗岩岩石学特征及其与构造演化的关系
下一篇:大兴安岭中段三叠—侏罗纪构造演化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