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字母注释表 | 第14-1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5-22页 |
1.1 钛合金及其超塑性成形工艺 | 第15-17页 |
1.1.1 等温超塑性成形工艺基本理论 | 第15-16页 |
1.1.2 等温超塑成形和扩散连接工艺原理 | 第16-17页 |
1.1.3 等温超塑成形技术的应用领域 | 第17页 |
1.2 钛合金等温超塑成形设备概述 | 第17-19页 |
1.2.1 成形设备的特点 | 第17-18页 |
1.2.2 成形设备应满足的要求 | 第18页 |
1.2.3 设备的分类及应用领域 | 第18-19页 |
1.3 等温超塑成形性设备的发展现状 | 第19-20页 |
1.4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内容 | 第20-22页 |
1.4.1 课题来源 | 第20页 |
1.4.2 课题的研究内容 | 第20-22页 |
第二章 基于DEFORM-3D的TC4钛合金等温超塑性成形模拟 | 第22-32页 |
2.1 等温超塑性成形模拟 | 第22-23页 |
2.1.1 等温超塑性成形数值模拟简介 | 第22页 |
2.1.2 DEFORM软件 | 第22页 |
2.1.3 刚粘塑性有限元法 | 第22-23页 |
2.2 基于DEFORM的TC4钛合金半圆筒成形模拟 | 第23-25页 |
2.2.1 建立模型及网格划分 | 第23-24页 |
2.2.2 初始条件设定 | 第24页 |
2.2.3 材料模型 | 第24页 |
2.2.4 拉伸过程的模拟控制 | 第24-25页 |
2.2.5 驱动条件设定 | 第25页 |
2.2.6 接触条件设定 | 第25页 |
2.2.7 计算过程补偿量设定及其它模拟参数值 | 第25页 |
2.3 求解与结果分析 | 第25-31页 |
2.3.1 应力分析 | 第26-27页 |
2.3.2 应变分析 | 第27页 |
2.3.3 破坏分析 | 第27-29页 |
2.3.4 晶粒流动分析 | 第29-30页 |
2.3.5 载荷分析 | 第30-31页 |
2.4 结论 | 第31-32页 |
第三章 5000kN超塑成形液压机的机身结构设计 | 第32-53页 |
3.1 5000kN超塑成形液压机技术参数及结构 | 第32-33页 |
3.1.1 液压机技术参数 | 第32-33页 |
3.1.2 液压机主机基本结构 | 第33页 |
3.2 5000kN超塑成形液压机立柱和拉杆设计 | 第33-37页 |
3.3 上横梁、下横梁结构设计 | 第37-45页 |
3.3.1 上横梁设计 | 第38-42页 |
3.3.2 下横梁设计 | 第42-45页 |
3.4 加热装置的结构设计 | 第45-49页 |
3.4.1 加热平台的组成 | 第45-47页 |
3.4.2 加热板 | 第47页 |
3.4.3 加热平台的组装 | 第47-48页 |
3.4.4 加热管与热电偶 | 第48-49页 |
3.5 保温装置的结构设计 | 第49-51页 |
3.5.1 承压隔热陶瓷平台 | 第49-50页 |
3.5.2 保温门 | 第50页 |
3.5.3 保温支架 | 第50-51页 |
3.6 水冷系统结构设计 | 第51-52页 |
3.6.1 水冷版 | 第51页 |
3.6.2 水源冷却系统 | 第51-52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第四章 5000kN超塑成形设备本体多工况分析与优化 | 第53-70页 |
4.1 超塑成形液压机本体有限元分析概述 | 第53页 |
4.2 液压机机身有限元模型建立 | 第53-56页 |
4.2.1 结构模型简化 | 第53-54页 |
4.2.2 载荷工况确定 | 第54-55页 |
4.2.3 材料选择 | 第55页 |
4.2.4 单元和网格划分 | 第55页 |
4.2.5 接触设置 | 第55-56页 |
4.3 液压机机身静态有限元结果分析 | 第56-65页 |
4.3.1 机身整体等效应力计算与分析 | 第56-58页 |
4.3.2 上横梁等效应力计算结果与分析 | 第58页 |
4.3.3 拉杆等效应力计算结果及分析 | 第58-60页 |
4.3.4 下横梁等效应力计算结果及分析 | 第60-61页 |
4.3.5 机架变形规律 | 第61-62页 |
4.3.6 上横梁变形规律 | 第62-63页 |
4.3.7 拉杆等效应力分析 | 第63-65页 |
4.4 上横改进 | 第65-69页 |
4.4.1 改进模型 | 第65-66页 |
4.4.2 改进结果分析 | 第66-69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9-70页 |
第五章 等温超塑性成形设备的耦合刚度分析 | 第70-82页 |
5.1 液压机—模具耦合分析模型的建立 | 第70-72页 |
5.1.1 耦合分析模型 | 第70-71页 |
5.1.2 单元类型与网格划分 | 第71-72页 |
5.1.3 接触与边界条件 | 第72页 |
5.2 液压机—模具耦合刚度分析 | 第72-81页 |
5.2.1 上横梁刚度分析 | 第73-74页 |
5.2.2 下横梁刚度分析 | 第74-76页 |
5.2.3 活动横梁刚度分析 | 第76-78页 |
5.2.4 立柱刚度分析 | 第78-81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81-82页 |
第六章 超塑成形设备的应用 | 第82-86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86-88页 |
7.1 全文结论 | 第86页 |
7.2 工作展望 | 第86-8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8-91页 |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91-92页 |
致谢 | 第92-9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