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绪论 | 第11-19页 |
(一)选题缘由 | 第11-12页 |
(二)国内外研究动态与文献述评 | 第12-18页 |
1.个体化研究动态 | 第12-14页 |
2.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研究动态 | 第14-16页 |
3.现有研究的成果与不足 | 第16-18页 |
(三)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| 第18-19页 |
1.采取的研究方法 | 第18页 |
2.特色与创新之处 | 第18-19页 |
一、思想政治教育在个体化趋势中的境遇 | 第19-30页 |
(一)个体化的概述 | 第19-20页 |
(二)个体的崛起和公共的导向 | 第20-24页 |
1.多元的个体与公共空间的生成 | 第20-21页 |
2.个体的独立与人的公共性表达 | 第21-22页 |
3.个体的公共引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场 | 第22-24页 |
(三)思想政治教育公共引领的困境 | 第24-30页 |
1.部分公共空间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减弱 | 第25-26页 |
2.价值观教育的难度逐渐加大 | 第26-28页 |
3.育人的效果缺乏公共性面向 | 第28-30页 |
二、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| 第30-37页 |
(一)公共性与个体性的辩证统一 | 第31-32页 |
1.公共性根源于个体性 | 第31页 |
2.个体性依赖于公共性 | 第31-32页 |
(二)改变世界的公共理想 | 第32-33页 |
1.改变世界的理想 | 第32页 |
2.共产主义的愿景 | 第32-33页 |
(三)公共利益的价值导向 | 第33-35页 |
1.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 | 第33-34页 |
2.在社会中走向公共性 | 第34-35页 |
(四)人文精神的公共关怀 | 第35-37页 |
1.人的自由、解放、全面发展 | 第35-36页 |
2.真正的人类共同体 | 第36-37页 |
三、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的阐释 | 第37-51页 |
(一)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的内涵与特征 | 第37-41页 |
1.立足于党的实践 | 第38-39页 |
2.具有开放共享性 | 第39-41页 |
3.注重人的主体性 | 第41页 |
(二)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的表现 | 第41-47页 |
1.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具有公共性 | 第42-43页 |
2.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具有公共性 | 第43-44页 |
3.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具有公共性 | 第44-45页 |
4.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公共性 | 第45-46页 |
5.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具有公共性 | 第46-47页 |
(三)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的功能 | 第47-51页 |
1.形成政治认同 | 第47-48页 |
2.维护社会利益 | 第48-49页 |
3.实现人的发展 | 第49-51页 |
四、个体化趋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实践思路 | 第51-66页 |
(一)培育时代新人: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育人导向 | 第51-56页 |
1.协调人的个体性与公共性统一 | 第52-53页 |
2.把握时代新人培育的关键: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| 第53-55页 |
3.凸出时代新人培育的价值旨归:人的全面发展 | 第55-56页 |
(二)凝聚公共价值: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公共性的提升 | 第56-59页 |
1.凝聚社会价值共识 | 第56-58页 |
2.形成政治公共认同 | 第58-59页 |
(三)运用公共空间:思想政治教育的“脱嵌”与“再嵌入” | 第59-66页 |
1.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合理“脱嵌” | 第60-61页 |
2.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生活的“再嵌入” | 第61-63页 |
3.公共要素的充分利用与多元联动 | 第63-66页 |
结语 | 第66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3页 |
后记 | 第73-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