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要英文缩略语引索 | 第7-8页 |
摘要 | 第8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8页 |
1.1 引言 | 第12页 |
1.2 超级电容器概述 | 第12-13页 |
1.3 超级电容器分类 | 第13页 |
1.4 超级电容器工作原理 | 第13-15页 |
1.4.1 双电层电容器 | 第13-14页 |
1.4.2 赝电容器 | 第14-15页 |
1.5 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 | 第15-21页 |
1.5.1 多孔碳材料 | 第15-18页 |
1.5.2 金属氧化物材料 | 第18-21页 |
1.5.3 导电聚合物材料 | 第21页 |
1.6 超级电容器电解液研究 | 第21-22页 |
1.6.1 水系电解液 | 第21-22页 |
1.6.2 有机液体电解液 | 第22页 |
1.6.3 固体电解液 | 第22页 |
1.7 超级电容器国内产业应用情况 | 第22-23页 |
1.7.1 应用情况 | 第22-23页 |
1.7.2 产业化状况 | 第23页 |
1.8 实验原理与方法 | 第23-26页 |
1.8.1 电化学分析及原理 | 第23-25页 |
1.8.2 材料表征 | 第25-26页 |
1.9 本文研究内容与意义 | 第26-28页 |
第二章 Co_3O_4赝电容器电极材料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| 第28-40页 |
2.1 实验 | 第28-30页 |
2.1.1 实验药品和仪器 | 第28-29页 |
2.1.2 NMOFs前驱体的合成 | 第29页 |
2.1.3 Co_3O_4的制备 | 第29-30页 |
2.1.4 电极的制备 | 第30页 |
2.2 结果与讨论 | 第30-39页 |
2.2.1 X-射线衍射分析 | 第30-32页 |
2.2.2 扫描电子显微镜(SEM)分析 | 第32-34页 |
2.2.3 红外光谱(IR)和热重分析(TGA) | 第34-35页 |
2.2.4 电化学性质分析 | 第35-39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第三章 氧化镍/多壁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超电容性能的研究 | 第40-48页 |
3.1 实验 | 第40-42页 |
3.1.1 实验药品及仪器 | 第40-41页 |
3.1.2 Ni-MWCNTs配合物的合成 | 第41页 |
3.1.3 NiO/MWCNTs的合成 | 第41页 |
3.1.4 Ni/MWCNTs-COOH复合材料合成 | 第41-42页 |
3.1.5 NiO/MWCNTs的合成 | 第42页 |
3.1.6 电极的制备 | 第42页 |
3.2 结果与讨论 | 第42-46页 |
3.2.1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| 第42-43页 |
3.2.2 XRD分析 | 第43-44页 |
3.2.3 电化学性能分析 | 第44-46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46-48页 |
第四章 氧化镍/氧化铜复合材料的合成与电化学性质的研究 | 第48-56页 |
4.1 实验 | 第48-49页 |
4.1.1 实验药品及仪器 | 第48页 |
4.1.2 Ni~(2+)-Cu~(2+)-dmg前驱体的合成 | 第48-49页 |
4.1.3 NiO-CuO复合材料的合成 | 第49页 |
4.1.4 电极的制备 | 第49页 |
4.2 结果及讨论 | 第49-53页 |
4.2.1 SEM分析 | 第49-51页 |
4.2.2 XRD和EDX分析 | 第51-52页 |
4.2.3 电化学性能分析 | 第52-53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53-56页 |
总结与展望 | 第56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6页 |
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66-68页 |
致谢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