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交通运输论文--公路运输论文--桥涵工程论文--各种桥梁论文--桥梁:按结构分论文--悬索桥论文

悬索桥新型钢—混组合桥面系温度梯度模型试验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一章 绪论第11-22页
    1.1 悬索桥的发展第11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悬索桥的起源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悬索桥的发展第12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悬索桥的前景第16-18页
    1.2 悬索桥桥面系的发展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概述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正交异性钢桥面系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钢-混组合桥面系第19-20页
    1.3 本文研究的背景及内容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背景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内容第20-22页
第二章 温度效应计算理论分析第22-32页
    2.1 傅里叶(FOURIER)热传导方程和定解条件第22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热传导方程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定解条件第24-25页
    2.2 近似值方法第25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有限元分析法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单元划分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确定形函数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温度场变分计算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温度场合成计算第28-29页
    2.3 半理论半经验公式第29-31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31-32页
第三章 基于现行规范的钢-混组合结构桥面系温度梯度效应研究第32-44页
    3.1 概述第32-33页
    3.2 现行规范及实测温度梯度模型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中国规范温度梯度模型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美国规范温度梯度模型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欧洲规范梯度模型第34-35页
    3.3 实桥钢-混组合桥面系分析第35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实桥简介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实桥温度梯度效应分析第36-42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42-44页
第四章 钢-混组合桥面系温度梯度试验研究第44-52页
    4.1 概述第44页
    4.2 钢-混组合桥面系模型制作第44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钢-混组合桥面系模型设计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钢-混组合结构模型制作第46-47页
    4.3 钢-混组合桥面系温度梯度试验方案第47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温度梯度试验方案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温度梯度加载设备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温度梯度试验工况第49-50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50-52页
第五章 钢-混组合桥面系温度梯度试验结果分析第52-89页
    5.1 概述第52页
    5.2 钢-混组合结构温度梯度模型试验第52-53页
    5.3 温度梯度试验结果分析第53-8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中国规范温度梯度试验结果分析第53-5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美国规范温度梯度试验结果分析第57-7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欧洲规范温度梯度试验结果分析第70-7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实测温度梯度试验结果分析第74-8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中、美、欧洲规范及实测值实验结果对比分析第87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87-89页
结论与展望第89-91页
    1.结论第89页
    2.展望第89-91页
参考文献第91-94页
致谢第94-95页
附录A第95页

论文共9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锈蚀RC梁钢板和U型箍加固后的试验研究及承载力分析
下一篇:弯曲与纵坡钢桥的桥面铺装受力特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