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4页 |
1.1 选题依据 | 第9页 |
1.2 研究历史及现状 | 第9-11页 |
1.3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| 第11-12页 |
1.3.1 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12页 |
1.4 研究思路及拟解决问题 | 第12-13页 |
1.4.1 研究思路 | 第12-13页 |
1.4.2 拟解决问题 | 第13页 |
1.5 论文依托项目及完成工作量 | 第13-14页 |
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| 第14-23页 |
2.1 地理位置及经济状况 | 第14-15页 |
2.2 大地构造位置 | 第15-18页 |
2.3 区域地层 | 第18-20页 |
2.3.1 新太古代单塔子群 | 第18页 |
2.3.2 中生代地层 | 第18-19页 |
2.3.3 第四系 | 第19-20页 |
2.4 区域构造 | 第20-21页 |
2.5 区域岩浆岩 | 第21-22页 |
2.6 区域航磁异常特征 | 第22-23页 |
第三章 超基性岩体分布及岩石学特征 | 第23-29页 |
3.1 超基性岩体特征 | 第23-24页 |
3.2 岩石学特征 | 第24-29页 |
3.2.1 橄榄岩相 | 第24-25页 |
3.2.2 辉石岩相 | 第25-27页 |
3.2.3 角闪石岩相 | 第27-29页 |
第四章 超基性岩地球化学特征 | 第29-43页 |
4.1 主量元素特征 | 第29-37页 |
4.2 稀土元素特征 | 第37-40页 |
4.3 微量元素特征 | 第40-43页 |
第五章 角闪石 ~(40)Ar/~(39)Ar年代学特征 | 第43-48页 |
5.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| 第44页 |
5.2 角闪石 ~(40)Ar-~(39)Ar年龄 | 第44-46页 |
5.3 成岩成矿时代 | 第46-48页 |
第六章 地质意义 | 第48-54页 |
6.1 晚古生代—早中生代大地构造演化背景 | 第48-50页 |
6.1.1 泥盆纪岩浆活动 | 第48-49页 |
6.1.2 早石炭世晚期—中二叠世岩浆活动 | 第49页 |
6.1.3 二叠纪末—三叠纪岩浆活动 | 第49-50页 |
6.2 岩石成因及构造环境 | 第50-52页 |
6.3 岩浆来源 | 第52-54页 |
结论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1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1-62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