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0页 |
1.1 研究源起 | 第10-12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研究动因 | 第11-12页 |
1.1.3 研究问题 | 第12页 |
1.2 国内外文献综述 | 第12-17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7页 |
1.2.3 研究空白与展望 | 第17页 |
1.3 主要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4 相关研究意义 | 第18页 |
1.5 研究的创新点 | 第18-20页 |
第二章 主流新闻客户端不同类型发展特点 | 第20-33页 |
2.1 传统媒体转型的客户端占据移动端舆论场新阵地 | 第20-23页 |
2.1.1 全媒体矩阵式分布 | 第20页 |
2.1.2 整合新旧采编资源 | 第20-21页 |
2.1.3 升级微视听新体验 | 第21-22页 |
2.1.4 积极探索转型之路 | 第22-23页 |
2.2 门户商业性新闻客户端主推社交互动型新闻产品 | 第23-25页 |
2.2.1 精准社交——找准定位突围差异化竞争 | 第23-24页 |
2.2.2 议题社交——新闻社交议题的互动呈现 | 第24页 |
2.2.3 融合社交——内容生产融入新营销思维 | 第24-25页 |
2.3 垂直型新闻客户端以细分特色带来专业内容资讯 | 第25-28页 |
2.3.1 新闻业务精耕 | 第25页 |
2.3.2 智能服务推荐 | 第25-26页 |
2.3.3 简化新闻阅读 | 第26-28页 |
2.4 地方区域型新闻客户端多方整合新媒体平台资源 | 第28-33页 |
2.4.1 生活服务导航 | 第28页 |
2.4.2 党报微端构建 | 第28-31页 |
2.4.3 本土信息透视 | 第31-33页 |
第三章 主流新闻客户端新闻内容生产的社交互动模式现状 | 第33-42页 |
3.1 感官符号模式——新闻社交内容人性化延伸 | 第33-36页 |
3.2 类群环境模式——想象共同体的聊天室直播 | 第36-37页 |
3.3 新闻游戏模式——日常生活审美的娱乐体验 | 第37-38页 |
3.4 互动仪式模式——网络文化景观的交互传播 | 第38-42页 |
第四章 主流新闻客户端社交互动模式的“圈子化”传播特征 | 第42-48页 |
4.1 “熟社交圈子”的自我印象管理 | 第42-43页 |
4.2 “弱社交圈子”的文化公民身份 | 第43-44页 |
4.3 “自助社交圈”的公共领域建构 | 第44-45页 |
4.4 “嵌入式圈子”的社交使用满足 | 第45-48页 |
第五章 未来主流新闻客户端新闻内容生产的社交互动创新模式 | 第48-59页 |
5.1 “引爆社群”——编辑后台的社交互动专业运作机制 | 第48-52页 |
5.1.1 “社群”的由来 | 第48页 |
5.1.2 中西方融合新闻生产的编辑运作机制案例 | 第48-50页 |
5.1.3 未来客户端编辑后台的引爆社群创新模式 | 第50-52页 |
5.2 “场景纵深”——适应可穿戴移动终端的动新闻模式 | 第52-56页 |
5.2.1 “场景”的延伸 | 第52-53页 |
5.2.2 新闻客户端的可穿戴式“动新闻”创新模式 | 第53-56页 |
5.3 “开放生态”——构建新闻社交互动的跨界联动模式 | 第56-59页 |
5.3.1 “开放生态”概述 | 第56页 |
5.3.2 新闻客户端的社交互动的跨界联动创新模式 | 第56-59页 |
第六章 主流新闻客户端的新闻内容生产的社交互动发展策略 | 第59-64页 |
6.1 舆情引导需展开多线互动,提升众多平台的参与度 | 第59-60页 |
6.1.1 新旧媒体多维联动 | 第59-60页 |
6.1.2 扩大合作平台范围 | 第60页 |
6.2 增强社交媒体的资源整合,提升客户端传播影响力 | 第60-61页 |
6.2.1 有效集合自媒体 | 第60页 |
6.2.2 拓宽社交媒体链 | 第60-61页 |
6.3 人才的培养任务任重道远,需整合复合型人才资源 | 第61-62页 |
6.4 集成式新闻的精简化报道,升级用户社交阅读体验 | 第62页 |
6.5 抓准客户端独家品牌定位,推出社交互动型新产品 | 第62-64页 |
结语 | 第64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69页 |
致谢 | 第69-70页 |
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