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7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前言 | 第13-15页 |
第一章 重症感染患者血清中利奈唑胺HPLC测定法的建立与考证 | 第15-25页 |
1 仪器和试药 | 第15-16页 |
1.1 仪器 | 第15页 |
1.2 试剂 | 第15-16页 |
1.3 试药 | 第16页 |
2 HPLC测定法的建立与考证 | 第16-23页 |
2.1 色谱条件 | 第16页 |
2.2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| 第16页 |
2.3 血清样品处理 | 第16-17页 |
2.4 样品的色谱行为 | 第17-18页 |
2.5 标准曲线的制备及线性范围 | 第18页 |
2.6 方法的精密度试验 | 第18-20页 |
2.7 回收率试验 | 第20页 |
2.8 稳定性考察 | 第20-23页 |
3 讨论 | 第23-24页 |
3.1 色谱条件选择 | 第23-24页 |
3.2 样品处理方法选择 | 第24页 |
4 小结 | 第24-25页 |
第二章 利奈唑胺在重症感染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| 第25-35页 |
1 研究资料与方法 | 第25-26页 |
1.1 研究对象 | 第25-26页 |
1.2 患者血样采集 | 第26页 |
1.3 临床疗效评估 | 第26页 |
1.4 数据处理 | 第26页 |
2 研究结果 | 第26-32页 |
2.1 入组患者资料分析 | 第26-27页 |
2.2 利奈唑胺在重症感染患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| 第27-29页 |
2.3 PK/PD模型的建立与临床疗效的评估 | 第29-32页 |
3 讨论 | 第32-34页 |
3.1 特殊病例的分析 | 第32-33页 |
3.2 重症感染患者应用常规给药方案的局限性 | 第33页 |
3.3 持续输注VS间隔输注 | 第33-34页 |
4 小结 | 第34-35页 |
第三章 治疗药物监测联合ROC曲线对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的预测分析 | 第35-45页 |
1 资料与方法 | 第35-37页 |
1.1 病历资料 | 第35-36页 |
1.2 纳入与排除标准 | 第36页 |
1.3 数据整理与分析 | 第36-37页 |
1.4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单因素分析 | 第37页 |
2 研究结果 | 第37-42页 |
2.1 患者资料统计情况 | 第37-39页 |
2.2 单因素分析结果 | 第39页 |
2.3 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 | 第39-40页 |
2.4 联合ROC曲线对血小板减少症的预测分析 | 第40-42页 |
3 讨论 | 第42-44页 |
3.1 药物暴露量与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性 | 第42页 |
3.2 肾功能与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性 | 第42-43页 |
3.3 患者年龄与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性 | 第43页 |
3.4 患者肝功能与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性 | 第43-44页 |
4 小结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51页 |
综述 | 第51-65页 |
1 MODS患者的病理生理学特征对药动学影响 | 第52-53页 |
1.1 急性肝衰竭 | 第52-53页 |
1.2 急性肾衰竭 | 第53页 |
2 MODS患者机体外辅助治疗对药动学影响 | 第53-55页 |
2.1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(CRRT) | 第53-55页 |
2.2 患者残余肾功能 | 第55页 |
3 抗菌药物剂量调整策略 | 第55-58页 |
3.1 负荷剂量 | 第55-56页 |
3.2 持续输注与延长输注 | 第56-57页 |
3.3 治疗药物浓度监测 | 第57-58页 |
4 小结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5页 |
附录 | 第65-66页 |
致谢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