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予同经学研究之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绪论 | 第10-14页 |
(一)选题意义 | 第10-11页 |
(二)研究综述 | 第11-12页 |
(三)研究方法与目标 | 第12-14页 |
1.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2.研究目标 | 第13-14页 |
一 周予同学术思想概论 | 第14-25页 |
(一)清末民初的思想背景 | 第14-21页 |
1.今文经学的复兴 | 第14-16页 |
2.“今”、“古”之争、“今”、“古”之变 | 第16-17页 |
3.古史辨疑古思想与经学的史学化 | 第17-20页 |
4.清末民初思想背景下周予同的经学研究 | 第20-21页 |
(二)周予同的学术思想历程 | 第21-25页 |
1.周予同学术思想的奠基 | 第21-22页 |
2.周予同投身教育学的研究 | 第22-23页 |
3.周予同经学研究的开展 | 第23-25页 |
二 周予同与经学研究 | 第25-54页 |
(一)治经宗旨 | 第25-26页 |
(二)有关经学基本概念的界定 | 第26-30页 |
1.经、经学与经学史 | 第26-27页 |
2.经的领域与经的次第 | 第27-28页 |
3.经学的学派 | 第28-30页 |
4.中国文化分期与经学史分期 | 第30页 |
(三)经书及经学研究 | 第30-42页 |
1.关于孔子及孔子与六经关系的研究 | 第30-34页 |
2.纬书研究 | 第34-36页 |
3.《春秋》与《孝经》研究 | 第36-40页 |
4.礼学研究 | 第40-42页 |
(四)关于经学三大派的研究 | 第42-48页 |
1.经今古文学研究 | 第42-45页 |
2.宋学与朱熹研究 | 第45-48页 |
(五)周予同之经史关系及新史学派研究 | 第48-54页 |
1.经史关系 | 第48-50页 |
2.新史学 | 第50-54页 |
三 关于周予同经学研究的评价 | 第54-74页 |
(一)周予同经学研究特点 | 第54-64页 |
1.经学研究与教育密切相关 | 第54-57页 |
2.求真求实、重视时政 | 第57-60页 |
3.历经由新史学派向唯物史观派的转变 | 第60-64页 |
4.偏重于组织学术与整理资料的工作 | 第64页 |
(二)关于周予同经学研究的评价 | 第64-69页 |
(三)周予同经学史研究的影响 | 第69-74页 |
1.周予同经学史研究的贡献和影响 | 第69-71页 |
2.周予同经学史研究的传承和发展 | 第71-74页 |
结语 | 第74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2页 |
个人简历 | 第82-83页 |
致谢 | 第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