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9页 |
1.1 本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本文研究的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本文研究的意义 | 第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1.2.1 国外相关研究 | 第11-13页 |
1.2.2 国内相关研究 | 第13-14页 |
1.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| 第14-17页 |
1.3.1 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4-15页 |
1.3.2 研究的技术路线 | 第15-16页 |
1.3.3 研究的主要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| 第17-19页 |
1.4.1 本文的创新之处 | 第17页 |
1.4.2 本文的不足之处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GX支行个人贷款业务及风险种类 | 第19-29页 |
2.1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介绍 | 第19-21页 |
2.2 GX支行个人贷款的种类及其内容构成 | 第21-24页 |
2.3 GX支行个人贷款业务风险种类 | 第24-29页 |
2.3.1 GX支行个人贷款的外部风险 | 第25-27页 |
2.3.2 GX支行个人贷款的内部风险 | 第27-29页 |
第三章 GX支行个人贷款业务风险的影响因素 | 第29-37页 |
3.1 GX支行个人贷款风险的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0-32页 |
3.1.1 社会环境因素 | 第30-31页 |
3.1.2 行业竞争因素 | 第31页 |
3.1.3 借款人主观因素 | 第31-32页 |
3.2 GX支行个人贷款风险的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2-36页 |
3.2.1 规章制度因素 | 第32-34页 |
3.2.2 审批程序因素 | 第34-35页 |
3.2.3 员工人为因素 | 第35-36页 |
3.3 GX支行个人贷款风险的其它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6-37页 |
3.3.1 不可抗力因素 | 第36页 |
3.3.2 无法预测因素 | 第36-37页 |
第四章 GX支行个人贷款现行风险控制体系及存在问题 | 第37-48页 |
4.1 GX支行个人贷款现行风险控制体系及内容说明 | 第37-38页 |
4.1.1 风险控制体系现状介绍 | 第37-38页 |
4.1.2 该风险控制体系存在的缺陷 | 第38页 |
4.2 GX支行风险控制工作流程存在的漏洞分析 | 第38-42页 |
4.2.1 贷前考察不全面 | 第39-40页 |
4.2.2 贷中审核有漏洞 | 第40-41页 |
4.2.3 贷后监管不到位 | 第41-42页 |
4.3 对GX支行风险控制体系的相关模型分析 | 第42-48页 |
4.3.1 运用PESTEL大环境模型分析风险体系的外部环境 | 第43-45页 |
4.3.2 运用GREP模型分析风险体系的组织内部环境 | 第45-48页 |
第五章 完善GX支行个人贷款风险控制体系的对策建议 | 第48-64页 |
5.1 调整改进现有个人贷款业务层级设置和审批流程 | 第48-52页 |
5.1.1 调整GX支行现有个人贷款业务层级设置 | 第49-50页 |
5.1.2 改进GX支行现有个人贷款业务审批流程 | 第50-52页 |
5.1.3 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技术支持平台和数据库 | 第52页 |
5.2 构建和完善GX支行内部风险控制体系 | 第52-57页 |
5.2.1 构建和完善科学风险决策机制 | 第52-54页 |
5.2.2 构建和完善岗位授权授信机制 | 第54-55页 |
5.2.3 构建和完善内部平衡制约机制 | 第55-57页 |
5.3 加强并完善GX支行外部风险控制体系 | 第57-60页 |
5.3.1 加强并完善外部风险评估制度 | 第57-59页 |
5.3.2 加强并完善外部风险监管制度 | 第59-60页 |
5.3.3 加强并完善外部风险预警制度 | 第60页 |
5.4 重视和丰富风险管理文化内涵 | 第60-64页 |
5.4.1 重视员工风险观念和意识的培养 | 第61页 |
5.4.2 加强考核机制下的员工素质培训 | 第61-62页 |
5.4.3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激励机制 | 第62-64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4-65页 |
6.1 研究的基本结论 | 第64页 |
6.2 研究展望 | 第64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67页 |
致谢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