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5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12-14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1.2 选题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 结构抗震理论的发展 | 第14-15页 |
1.3 近场地震 | 第15-21页 |
1.3.1 近场地震的概念 | 第15页 |
1.3.2 近场地震的基本特征 | 第15-16页 |
1.3.3 速度脉冲 | 第16-18页 |
1.3.4 近场地震危害实例 | 第18-19页 |
1.3.5 现行规范中对于水平地震作用和竖向地震作用的考虑 | 第19页 |
1.3.6 近场地震中竖向地震作用的研究进展及现状 | 第19-21页 |
1.4 土-结构相互作用 | 第21-24页 |
1.4.1 土-结构相互作用的研究历史 | 第21-22页 |
1.4.2 土-结构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| 第22-24页 |
1.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24-25页 |
第2章 土-结构相互作用模型的建立和弹塑性时程分析 | 第25-39页 |
2.1 土-结构相互作用模型的建立 | 第25-32页 |
2.1.1 土-结构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 | 第25-26页 |
2.1.2 土-结构相互作用的模型 | 第26-28页 |
2.1.3 土-结构相互作用的模型参数计算 | 第28-32页 |
2.2 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 | 第32-39页 |
2.2.1 时程分析的方法 | 第32-34页 |
2.2.2 阻尼参数设置 | 第34-36页 |
2.2.3 塑性铰的定义 | 第36-37页 |
2.2.4 重力二阶效应 | 第37-39页 |
第3章 近场单向、双向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对比 | 第39-51页 |
3.1 引言 | 第39-40页 |
3.2 近场地震的判定 | 第40页 |
3.3 近场地震的特点 | 第40页 |
3.4 模型的建立 | 第40-41页 |
3.4.1 地震场地类型的划分 | 第40-41页 |
3.4.2 土-结构相互作用的实现 | 第41页 |
3.5 计算模型与参数 | 第41-43页 |
3.6 结果及分析 | 第43-49页 |
3.6.1 自振周期分析 | 第43页 |
3.6.2 小震、大震作用下结构反应分析 | 第43-49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49-51页 |
第4章 近场双向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| 第51-65页 |
4.1 引言 | 第51页 |
4.2 竖向与水平PGA比值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 | 第51-58页 |
4.2.1 地震波的选取 | 第51-54页 |
4.2.2 竖向与水平PGA比值变化时结构地震响应分析 | 第54-58页 |
4.3 结构高度变化时结构的地震响应 | 第58-64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4-65页 |
结论 | 第65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3页 |
致谢 | 第73-74页 |
附录A(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)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