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哲学、宗教论文--哲学理论论文--历史唯物主义(唯物史观)论文

景观显现与本真存在--居伊·德波《景观社会》解读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导言第10-16页
    一、写作缘由第10-11页
    二、文献综述第11-14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国内研究综述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国外研究综述第12-14页
    三、研究目标、思路与方法第14-16页
第一章 《景观社会》诞生的社会与文化情境第16-22页
    一、价值诉求:对人本真存在状态的探索第16-17页
    二、时代召唤:现代资本主义的发达阶段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经济因素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技术因素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心理因素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理论因素第19-20页
    三、组织条件:情境主义国际的建立第20-22页
第二章 《景观社会》的文本分析第22-36页
    一、“景观”概念的意义解读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“spectacle”汉译商榷:“景观”“奇观”还是“景象”?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“景观”的本质解读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景观:维系资本主义制度的政治和经济部门第24页
    二、景观形成的基本路径第24-27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形成条件:福特制向后福特制的社会转型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形成逻辑:人与人关系的物化遮蔽之表象化再遮蔽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运作机制:从语言到影像到意识的过滤第25-27页
    三、景观社会的批判性透视第27-33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景观社会的悲剧性第27-30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景观社会的意识形态性第30-33页
    四、作为马克思商品社会理论“异轨”的《景观社会》第33-36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《景观社会》:商品社会逻辑思维的异轨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分离概念:异化概念的异轨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景观拜物教:商品拜物教的异轨第35-36页
第三章 德波的遗产第36-40页
    一、德波策略:本真存在如何可能?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漂移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异轨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构境第37-38页
    二、德波之死:本真存在状态是否可能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《<景观社会>评论》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德波之死与鲍德里亚第38-40页
结语第40-42页
参考文献第42-45页
致谢第45-46页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第46-47页

论文共4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信息完整性与应聘者数量对不同认知闭合需要招聘者决策的影响
下一篇:关于察哈尔蒙古祭火习俗中的思维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