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违法阻却事由
| 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5页 |
| 绪论 | 第8-11页 |
| 一、研究背景及写作目的 | 第8页 |
| 二、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8-9页 |
| 三、文献综述 | 第9-11页 |
| 第一章 违法性的本质 | 第11-16页 |
| 第一节 构成要件与违法性的关系 | 第11-12页 |
| 第二节 违法性与违法行为的区别 | 第12-13页 |
| 第三节 形式违法性与实质违法性的关系 | 第13-14页 |
| 第四节 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 | 第14-16页 |
| 第二章 违法阻却事由概述 | 第16-30页 |
| 第一节 违法阻却事由的意义 | 第16页 |
| 第二节 阻却违法事由的法理依据 | 第16-21页 |
| 一、一元论与多元论 | 第17-20页 |
| 二、违法阻却事由与构成要件及罪责的关系 | 第20-21页 |
| 第三节 违法阻却事由的错误 | 第21-27页 |
| 一、违法阻却事由错误的意义 | 第21-22页 |
| 二、违法阻却事由错误的学说现状 | 第22-27页 |
| 第四节 违法性判断的确立 | 第27-30页 |
| 第三章 正当防卫 | 第30-45页 |
| 第一节 正当防卫的法理依据 | 第30页 |
| 第二节 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 | 第30-37页 |
| 一、存在正当防卫情境 | 第30-33页 |
| 二、实行紧急防卫行为 | 第33-37页 |
| 第三节 正当防卫权限制的法理根据 | 第37-40页 |
| 一、期待可能性 | 第37-38页 |
| 二、权利滥用法理 | 第38-39页 |
| 三、法益衡量原则 | 第39-40页 |
| 四、比例原则 | 第40页 |
| 第四节 不法的判断与行为无价值和结果无价值 | 第40-42页 |
| 第五节 假想防卫 | 第42-44页 |
| 一、假想防卫的基本问题 | 第42-43页 |
| 二、作者立场 | 第43-44页 |
| 第六节 偶然防卫 | 第44-45页 |
| 第四章 紧急避险 | 第45-50页 |
| 第一节 紧急避险的法理依据 | 第45页 |
| 第二节 紧急避险的构成要件 | 第45-50页 |
| 一、危难的情形 | 第45-47页 |
| 二、实行紧急避险的行为 | 第47-49页 |
| 三、避险行为须出于救助意思 | 第49-50页 |
| 结语 | 第50-5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1-53页 |
| 致谢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