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10-14页 |
1.1 选题背景 | 第10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11-13页 |
1.4 本文创新点 | 第13-14页 |
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| 第14-27页 |
2.1 文献综述 | 第14-22页 |
2.1.1 小股东权益保护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| 第14-18页 |
2.1.2 小股东权益受侵害的方式研究综述 | 第18-20页 |
2.1.3 小股东权益保护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综述 | 第20-21页 |
2.1.4 文献综述评价 | 第21-22页 |
2.2 基本概念的界定 | 第22-24页 |
2.2.1 大股东和小股东的界定 | 第22页 |
2.2.2 股东权益 | 第22-24页 |
2.3 理论基础 | 第24-27页 |
2.3.1 代理理论 | 第24页 |
2.3.2 交易费用理论 | 第24-25页 |
2.3.3 投资者保护理论 | 第25页 |
2.3.4 现金股利利益侵占假说 | 第25-27页 |
3 我国小股东权益的保护法规建设与其侵害方式、原因 | 第27-36页 |
3.1 我国小股东权益保护法律的发展 | 第27-29页 |
3.2 保护小股东权益的法规体系 | 第29-30页 |
3.2.1 保护小股东权益的核心法律 | 第29页 |
3.2.2 保护小股东权益的公司治理法规 | 第29页 |
3.2.3 保护小股东权益的财务治理法规 | 第29-30页 |
3.3 侵害小股东权益的方式 | 第30-32页 |
3.3.1 虚假信息披露 | 第30页 |
3.3.2 大股东占款 | 第30-31页 |
3.3.3 违规贷款担保 | 第31页 |
3.3.4 非公平关联交易 | 第31页 |
3.3.5 不合理股利分配 | 第31-32页 |
3.4 小股东权益受侵害的原因 | 第32-36页 |
3.4.1 股权结构不合理 | 第32-34页 |
3.4.2 公司内部治理不完善 | 第34页 |
3.4.3 信息获取不对称 | 第34页 |
3.4.4 法制不健全 | 第34页 |
3.4.5 小股东自身方面原因 | 第34-36页 |
4 小股东权益保护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36-46页 |
4.1 上市公司年报结构与小股东权益保护维度 | 第36-37页 |
4.2 小股东权益保护程度指标的选取 | 第37-39页 |
4.2.1 公司治理指标 | 第37-38页 |
4.2.2 外部监督指标 | 第38页 |
4.2.3 企业价值指标 | 第38页 |
4.2.4 小股东权益受侵害的方式指标 | 第38-39页 |
4.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| 第39-40页 |
4.4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| 第40-46页 |
4.4.1 指标体系主因子的提取及其权重赋予 | 第40-42页 |
4.4.2 主因子权重的分解及具体指标权重的确定 | 第42-46页 |
5 小股东权益保护程度指标体系的信度检验 | 第46-50页 |
5.1 信度检验模型的设计及其数据来源 | 第46-47页 |
5.2 信度检验回归结果的分析 | 第47-50页 |
6 研究结论 | 第50-53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50-51页 |
6.2 模型使用说明 | 第51-52页 |
6.3 本文研究不足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7页 |
后记 | 第57-5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