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绪论 | 第10-15页 |
(一) 研究意义和方法 | 第10-11页 |
1、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2、研究方法 | 第10-11页 |
(二) 学术界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、国内研究状况 | 第11-13页 |
2、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页 |
(三) 研究目标和创新点 | 第13-15页 |
1、研究目标 | 第13-14页 |
2、本文的创新点 | 第14-15页 |
引言 | 第15-17页 |
一、“大跃进”时期党中央纠“左”的历程 | 第17-32页 |
(一) 初步纠“左”时期(1958.11—1959.7) | 第18-23页 |
1、整顿人民公社 | 第18-21页 |
2、调整“大跃进”指标和生产安排 | 第21-23页 |
(二) 纠“左”基本停滞时期(1959.8—1960.5) | 第23-27页 |
1、庐山会议的重大转折 | 第23-25页 |
2、全党范围的反右倾斗争和继续“大跃进” | 第25-27页 |
(三) 开始新的纠“左”时期(1960.6—1961.1) | 第27-32页 |
1、《十年总结》,变被动为主动 | 第27-28页 |
2、中苏关系恶化,酝酿国民经济调整 | 第28-29页 |
3、贯彻“紧急指示信”和“大跃进”的结束 | 第29-32页 |
二、“大跃进”时期党中央纠“左”的特点 | 第32-45页 |
(一) 纠“左”具有反复性 | 第32-35页 |
1、 整个纠“左”呈现出‘N”字型发展轨迹 | 第32-33页 |
2、纠“左”与反右并存 | 第33-35页 |
(二) 纠“左”呈现出阶段差异性 | 第35-37页 |
1、两个阶段的纠“左”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| 第35-36页 |
2、两次纠“左”的侧重点不同 | 第36-37页 |
(三) 苏联因素对党中央纠“左”产生了重要影响 | 第37-41页 |
1、纠“左”未能摆脱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相关理论 | 第38-39页 |
2、中苏关系的发展变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纠“左”的进程 | 第39-41页 |
(四) 纠“左”过程缺乏民主性 | 第41-45页 |
1、党中央纠“左”的方式 | 第41-42页 |
2、党内民主缺乏 | 第42-45页 |
三、对“大跃进”时期党中央纠“左”的评价 | 第45-50页 |
(一) 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 | 第45-46页 |
(二) 纠“左”还很不充分 | 第46-50页 |
结语 | 第50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6页 |
(一) 文献类 | 第52页 |
(二) 专著类 | 第52-54页 |
(三) 论文类 | 第54-55页 |
(四) 报刊类 | 第55-5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6-57页 |
致谢 | 第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