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0页 |
1.1 引言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3 等离子体中的原子过程 | 第12-15页 |
1.4 高离化态钨离子的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5 本文的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8-20页 |
第二章 理论方法 | 第20-31页 |
2.1 引言 | 第20-24页 |
2.1.1 相对论组态相互作用方法 | 第20-22页 |
2.1.2 组态波函数(CSFs) | 第22页 |
2.1.3 原子态波函数(ASFs) | 第22-23页 |
2.1.4 电子关联组态的选择原则 | 第23-24页 |
2.2 FAC程序包 | 第24页 |
2.3 等离子体辐射光谱强度 | 第24-25页 |
2.4 碰撞辐射模型 | 第25-29页 |
2.5 小结 | 第29-3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0-31页 |
第三章 W~(26+)离子可见光谱的碰撞辐射模型 | 第31-40页 |
3.1 引言 | 第31-32页 |
3.2 W~(26+)离子的基组态 4d~(10)4f~2能级结构的计算 | 第32-33页 |
3.3 W~(26+)离子基组态的M1跃迁 | 第33-36页 |
3.4 W~(26+)离子可能的诊断线 | 第36-38页 |
3.5 小结 | 第38-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9-40页 |
第四章 W~(6+)离子碰撞辐射(CR)模型 | 第40-48页 |
4.1 引言 | 第40页 |
4.2 W~(6+)离子的能级结构 | 第40-42页 |
4.3 W~(6+)离子的E1跃迁 | 第42-46页 |
4.4 小结 | 第46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48页 |
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48-51页 |
5.1 总结 | 第48-49页 |
5.2 展望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1页 |
附录I: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51-52页 |
附录II: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| 第52-53页 |
致谢 | 第53-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