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2 概念格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| 第11-14页 |
1.2.1 概念格的构造 | 第11-12页 |
1.2.2 概念格模型的推广 | 第12页 |
1.2.3 概念格的简化 | 第12页 |
1.2.4 概念格的规则提取 | 第12-13页 |
1.2.5 概念格的应用 | 第13页 |
1.2.6 概念格与其他理论的结合 | 第13页 |
1.2.7 形式概念分析研究中有待解决的两个问题及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3 本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| 第14-16页 |
第二章 概念格理论的基本概念 | 第16-29页 |
2.1 格论基础 | 第16-17页 |
2.2 形式背景与概念格 | 第17-20页 |
2.3 不完备形式背景与近似概念格 | 第20-23页 |
2.4 实值形式背景与实概念格 | 第23-28页 |
2.4.1 实集 | 第23-24页 |
2.4.2 实值形式背景与实概念格 | 第24-26页 |
2.4.3 对象子背景及其概念格 | 第26-28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第三章 不完备形式背景下近似概念的公理化方法 | 第29-35页 |
3.1 近似概念格的公理化 | 第29-31页 |
3.2 构造近似概念格的算法 | 第31-34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34-35页 |
第四章 保持规则不变的实值决策形式背景的对象约简 | 第35-43页 |
4.1 属性蕴含规则 | 第35页 |
4.2 保持规则不变的实值决策形式背景对象约简 | 第35-39页 |
4.3 实值决策形式背景的对象特征 | 第39-41页 |
4.4 实值决策形式背景的对象约简算法 | 第41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41-43页 |
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43-45页 |
5.1 本文工作总结 | 第43页 |
5.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| 第43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50页 |
致谢 | 第50-5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目录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