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针灸资生经》文献研究
提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引言 | 第9-11页 |
第一部分 作者生平与成书因素 | 第11-23页 |
1 作者生平考查 | 第11-15页 |
1.1 王执中生平 | 第12-13页 |
1.2 王执中里籍考 | 第13-15页 |
2 成书因素探讨 | 第15-23页 |
2.1 社会背景 | 第15-20页 |
2.2 成书的条件和作者著书的动机 | 第20-23页 |
第二部分 版本研究 | 第23-32页 |
1 早期亡佚版本 | 第23-25页 |
1.1 澧阳首刻本 | 第23-24页 |
1.2 宋嘉定徐正卿本 | 第24页 |
1.3 宋绍定赵纶本 | 第24-25页 |
1.4 元大德国氏刻本 | 第25页 |
2 现存版本 | 第25-29页 |
2.1 元天历广勤堂刊本 | 第25-26页 |
2.2 明正统广勤堂新刻本 | 第26-27页 |
2.3 日本宽文九年刊本 | 第27页 |
2.4 四库全书本 | 第27-29页 |
2.5 影抄元刻本 | 第29页 |
2.6 近现代刊本 | 第29页 |
3 其它刊本 | 第29-30页 |
4 版本选择 | 第30-32页 |
第三部分 引录文献研究 | 第32-54页 |
1 引书形式 | 第32-34页 |
1.1 正文引书 | 第32-34页 |
1.2 注文引书 | 第34页 |
2 引书方式 | 第34-36页 |
2.1 明引 | 第35-36页 |
2.2 暗引 | 第36页 |
3 称引方式 | 第36-37页 |
3.1 称引全名 | 第36页 |
3.2 称引简称 | 第36-37页 |
3.3 称引姓名 | 第37页 |
4 引书考证 | 第37-48页 |
4.1 引存世医书考 | 第37-42页 |
4.2 引亡佚医书考 | 第42-48页 |
5 引文标注方法 | 第48-50页 |
6 引文失误 | 第50-52页 |
6.1 妄改原文 | 第50-51页 |
6.2 承袭他书之误 | 第51-52页 |
6.3 引文出处标注失误 | 第52页 |
7 引文的文献学价值 | 第52-54页 |
7.1 具有一定的辑佚作用 | 第52-53页 |
7.2 具有一定的辨章学术、考镜源流作用 | 第53-54页 |
第四部分 学术贡献与学术思想 | 第54-88页 |
1 学术贡献 | 第54-73页 |
1.1 考证腧穴,增补别穴 | 第54-63页 |
1.2 完善取穴方法 | 第63-65页 |
1.3 广集诸家灸法,形成系统的灸疗操作规范 | 第65-71页 |
1.4 类编、增补腧穴主治 | 第71-72页 |
1.5 收载大量医案,辑录临证治验 | 第72-73页 |
2 王执中的针灸学术思想 | 第73-88页 |
2.1 临证广施灸法,形成自身特色 | 第73-76页 |
2.2 擅用火针温针 | 第76-77页 |
2.3 倡导针灸药并用,辨证施治 | 第77-78页 |
2.4 针灸宜取“受病处” | 第78-80页 |
2.5 针灸宜守禁忌而知变通 | 第80-82页 |
2.6 治病求本,着重顾护脾胃 | 第82-83页 |
2.7 倡导针灸治未病 | 第83-88页 |
第五部分 学术影响与评价 | 第88-92页 |
1 学术影响 | 第88-90页 |
1.1 腧穴考订与主治病证被承袭 | 第88-89页 |
1.2 灸法操作形成规范标准 | 第89页 |
1.3 临证实践经验为后世医家所遵循 | 第89-90页 |
2 学术评价 | 第90-92页 |
结语 | 第92-9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4-97页 |
致谢 | 第97-98页 |
查新报告 | 第98-10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