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孕症中药外治法的用药规律研究与系统评价
提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引言 | 第11-12页 |
第一部分 理论概述 | 第12-19页 |
1 不孕症的溯源 | 第12页 |
2 中医对不孕症病因的认识 | 第12-13页 |
2.1 先天不足致病 | 第12页 |
2.2 外感六淫致病 | 第12页 |
2.3 房劳无度致病 | 第12-13页 |
2.4 饮食不节致病 | 第13页 |
2.5 七情内伤致病 | 第13页 |
3 中医对不孕症病机的认识 | 第13-14页 |
4 现代医学对不孕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| 第14-15页 |
4.1 排卵障碍性不孕 | 第14页 |
4.2 输卵管性不孕症 | 第14-15页 |
4.3 子宫因素所致不孕 | 第15页 |
4.4 宫颈因素所致不孕 | 第15页 |
4.5 免疫因素所致不孕 | 第15页 |
5 不孕症中药外治法的概况 | 第15-17页 |
6 聚类分析概况 | 第17页 |
6.1 聚类分析的提出 | 第17页 |
6.2 系统聚类的基本思路 | 第17页 |
6.3 系统聚类的算法 | 第17页 |
6.4 系统聚类最佳分类数 | 第17页 |
7 系统评价概况 | 第17-19页 |
7.1 循证医学的含义 | 第17-18页 |
7.2 循证医学中系统评价的步骤 | 第18页 |
7.3 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的关系 | 第18-19页 |
第二部分 不孕症古今外治法的用药规律研究 | 第19-50页 |
1 研究目的 | 第19页 |
2 研究方法 | 第19-23页 |
2.1 古代文献采集 | 第19页 |
2.2 现代文献采集 | 第19页 |
2.3 古代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| 第19-20页 |
2.4 现代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| 第20页 |
2.5 数据的规范化 | 第20-21页 |
2.6 数据库的设计和建立 | 第21-22页 |
2.7 统计分析方法 | 第22-23页 |
3 研究结果 | 第23-38页 |
3.1 古代外治法治疗不孕症用药规律分析 | 第23-28页 |
3.2 现代外治法治疗不孕症用药规律分析 | 第28-38页 |
4 讨论 | 第38-50页 |
4.1 不孕症中药外治法的用药规律 | 第38-39页 |
4.2 不孕症外治法的用药分析 | 第39-43页 |
4.3 不孕症外治法的配伍分析 | 第43-46页 |
4.4 不孕症外治用药性味归经分析 | 第46-47页 |
4.5 不孕症外治法的古今用药对比分析 | 第47-48页 |
4.6 不孕症外治法的辅助药物分析 | 第48-50页 |
第三部分 中药外治法治疗不孕症的系统评价 | 第50-69页 |
1 资料与方法 | 第50-53页 |
1.1 研究对象 | 第50页 |
1.2 文献检索方法 | 第50页 |
1.3 文献纳入标准 | 第50-51页 |
1.4 文献排除标准 | 第51页 |
1.5 文献筛选方法 | 第51页 |
1.6 结局评价指标 | 第51页 |
1.7 文献特征表 | 第51-52页 |
1.8 文献质量评价标准 | 第52页 |
1.9 统计分析方法 | 第52-53页 |
2 结果 | 第53-64页 |
2.1 纳入文献一般情况 | 第53页 |
2.2 纳入文献临床试验的基本特征 | 第53-55页 |
2.3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| 第55-56页 |
2.4 统计分析结果 | 第56-64页 |
3 讨论 | 第64-67页 |
3.1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| 第64-66页 |
3.2 临床疗效分析 | 第66-67页 |
3.3 存在的不足和对临床研究的意义 | 第67页 |
4 结论 | 第67-69页 |
结语 | 第69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6页 |
致谢 | 第76-77页 |
查新报告 | 第77-92页 |
发表论文 | 第92-102页 |